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论坛

标题: 答小会员问【第一次会议后】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42
标题: 答小会员问【第一次会议后】

   首先很感谢各位新会员和老会员奔赴南新参与这个一开就是三个多小时的会议,也感谢小会员能在会前或者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对协会发展的深入思考。
   我说过不开无结果之会,也不会让大家的说法变成空谈。
你不负车协,车协必定不负你
废话不多说。

我将在二楼展开对会议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问题、比较新鲜的问题的解释和解决。
三楼及以后是单独对给我交过文稿的小会员提出的想法的回复。

希望大家都能跟着一起思考、探讨。
排名不分先后,根据我手中paper的顺序进行。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44
标题: 会上高频率问题、敏感问题、新锐问题的解释及解决:
红字为针对问题采取的变动和措施,望大家注意

1.体训——让参与者收获协会外收获不到的。

1)首先是体训的强度。
  如果协会的训练强度不能满足参与者锻炼身体的需求量,比如现在每晚上跑三圈左右就开始坐下来休息,那么它的存在是一种时间浪费。   
  有感情基础的愿意耐着性子陪你浪费,没事感情基础的直接选择不再来。
  因为有其他人的陪伴,个人能够完成原本不能完成的事情,这才是体训的意义。
2)其次是体训的内容。
  体训聊天这么好的机会不用,哪还再有好的机会讲述那些好的故事和优良的传统。
  不要把聊天当成是消磨时间的工具,负责人对待聊天话题的准备态度反映出来的就是协会人对于协会本身文化的态度。

针对上述问题,现在作如下变动  
1)增加体训强度和丰富度。
     
  方法举例:加大某项体能拓展活动的强度(例如跑圈六圈以上,以此为强度标准); 丰富体能训练的形式(例如把绕圈改成绕校园或蛙跳)
  注意:本周二第一次体训就要改变强度,所以体训负责人在体训前后对增大强度的原因进行进行简单解释。
2)本学期体训开始全部交给小会员
   各个校区实践部请提前审核小会员体训的形式和内容是否达标,排好秩序,做到不重不漏。   
    作为负责人的小会员在保证强度达标、交流话题丰富、经过本校区实践部长同意后可对体训进行任意形式的改革,时间地点形式,任意改动都可以。
3)恢复体训总结日记。     由总实践部开帖,各个校区当晚体训负责人在体训结束后及时对活动内容、讨论话题、出现问题等进行总结。
4)总实践部策划:校园外体训(比如英雄山跳台阶);
           校区交叉体训,总实践部统筹,分实践部配合,安排固定时间表。
      


2.会员流失
  会议期间,宁圣林发言中一句话很正确:会员的流失是必然现象。
  活跃的会员数量与协会的实力和主席团的领导能力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关系,就好像越是优秀的企业拥有的人才数量越多。且这种数量不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跳跃性的增长。
  不是说我们的主席团能能力不够,与我们不同的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靠钱来维系的。而协会中从来不涉及利益关系,留住小会员靠的是每个主席团成员的人格魅力和不计回报的付出,某种意义上讲,主席团成员的魅地力和凝聚力更高于某些企业领导。
  协会能够提供给大家实践和参与的机会总是有限的,人员太多容易失控,降低参与度,久之就像是进化学说一样选择性的留下和淘汰一部分人。
————————但这不表示说对新会员的流失现象采取不作为政策
   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掌握在协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注重提高会员的参与度,给予会员更广阔平台,会员流失现象就变成人为可以改变和控制的了。


3.平民化与精英化  
  2014年初,协会再次成立了自己的车队,对于车队的发展,协会是会竭尽所能去支持的,我们应该宣扬一种拼搏的精神,现在大家都缺乏一种拼劲儿。
  但这不表示协会从此专门要走高精尖的精英化路线。
  平民化社团,这是创会之初老前辈对社团的定位,我们的存在,是为了更多的人领略到骑行的乐趣。
  可能会觉得有些人只是参加了一两次活动以后就不露面了,可能觉得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这些人故意降低拉练难度。
  但是我想说的是,每一个与车协邂逅过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他们在少数的车协体验和经历中所得到的快乐不一定低于我们每天酣畅淋漓来的少。  不管能否叫上他的名字,都该要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包容他。能给更多的人创造最简单的关于骑行的快乐,我们乐在其中。
  我们应该沿袭的是协会的包容性,真正的车协人要懂得包容。让尽可能多的人体会到我们所倡导的骑行的快乐。平民化和精英化都能在协会找到一席之地。润物细无声,如果总是自娱自乐了就有点太狭隘了。
  起码我在的这一年不会允许违背协会创立时候老大哥们的初衷,后来的人我也不会允许。
  

4.关于比赛
  一句话说:我们是一定要参加比赛的!
                     而且我们参加任何比赛都不是为了去打酱油的!
                     我们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的。
   
   不容置疑的,参加有分量的交流赛是自行车协会树立形象和地位的最佳选择,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协会精气神到底怎么样拿出来一试便知。而且,车协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体力的争霸,更多的时候看的是内部凝聚力、管理策略等等我也不是很懂得东西。我只知道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没有交流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危机感,也就不会进步。
   但是,我说过,一味追求把协会做好做大不是我们的初衷,协会更看重的是通过交流对我们自己的会员产生的影响,可能没有协会这片土地,我们都不会有机会接触到其他高校的同学,交不到山大以外的朋友。而且,臭美的说,能以山大车协的名义对外交流,还是很有面子的。要感谢前辈奠定的基础。


5.关于骑行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比例
  我希望正在从事实践策划、拉练策划以及对这些活动关心的人能知道:我们是骑行为主的社团,这是我们最初存在的形式和到现在存在的意义。我们提倡社会实践,是因为我们想给自己的骑行赋予意义。我们要带着脑子去骑行,只有实践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才能学会在路上主动的思考。而非 为了实践而实践。
  只要把握住这样的大方向,每次小活动都能保持和 大方向一致,就不会出现错误。
  以后的活动中实践的成分肯定会多,不能保证某次活动实践或者骑行的比重有了偏差。希望大家能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要做出过激的反应,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弥补的。
  同时也希望大家保持敏感,不要等到走了太久弯路才发觉,不断认识,不断就正,不断进步。



6.关于骑行活动与文化活动的比例

  文化活动都是伴随着骑行活动逐渐成熟而一点点加进来的。
  主要是为了增进校区间、会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宣扬协会的家文化,宣扬骑士精神。
  在能保证协会传统不丢失,彼此间沟通顺畅的情况下,只要有足够的理由,任何文化活动都是可以砍掉的。  但是这种舍弃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舍弃的初衷应该是为了更好的组织其他活动更好地发挥主席团和组织者能力,而不是为了偷懒。希望后来的人能明白这一点。
  我们没有必要墨守成规,我们应该学着变通,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偷闲而割舍,不办协会不办活动岂不是最清闲。
  车协距离山大另外两百只收费不办事的个社团,只有一星期的时间。  
   家大业大,也能毁于一旦。就在取舍之间。


7.关于活动规模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44
小组发布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45
TO闫馨宇(洪楼校区)
针对所说:“每次拉练最好有总结或反馈”,二楼中我给出的“总实践部监督各校区开帖对拉练总结”希望能作为给你满意的答复。
针对实践你提到要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实践,我觉得很值得实践小队的参考。
另外,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你对于论坛管理给出的见解。版主换届马上就要开始。希望你到时候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版块进行管理。比如心路骑迹板块,你可以将对于拉练反馈、思想言论分类整理、老会员讲故事,骑行笔记等很多自己的好点子付诸于实践,自己做要比看别人做更有收获。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46
TO 薛心怡(洪楼校区):
你所说的不忘初衷、坚持平民化,让更多的人拥有单车梦想我很赞同,你能表达出很多我想要的东西,小伙伴们老叫你逗*我就不服了。
   你给我很多启发,对协会的未来和现状你比我要更有信心,我本来很恼苦于小会员在学生会等其他组织与车协之间的选择上,作为朋友,我希望小会员从心而觅;作为会长,我希望我的协会里精英荟萃。
  但是其实根本不需要钻这个牛角尖,只要我们把协会做得足够好,完全是可以超越这些组织的,其实我们在运作模式和民主公平上已经虐他们一大截,我们总是有层出不穷的新想法,我们是白手起家(就不自恋了。。。);而且对于留住精英的问题更不需要太钻,我们可以自己培养精英啊!
  我对你的认识可能不够全面,但是你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已经具备了一个小领导有的思维方式,能够做到大处着眼,希望你能再学会小处着手,不拖拉不犹豫,再拥有一点果断。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46
TO李春雨
看了你写的,觉得你自责的成分太多。车协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什么时候想做事都不晚,大三大二,更何况你才大一。只要你是发自内心有想法,肯定会有人愿意支持你。
  重要的是,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切实参与其中了,即真的实践了。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需要担心过多的实践是否会冲淡骑行的快乐,我们肯定是以骑行为主的,只是我们要带着脑子骑车,带着思想骑车,还要带着对这个社会满满的爱意。
  就像你说的,深入现场,亲身经历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47
TO卢亚蒙(洪楼校区):
针对所说建立借车制度一事与我不谋而合,凡事从无到有都要循序渐进,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被大家广泛接受。所以这件事我会做,只是不能很快有答复。
   对于你说的主席团轮班制度,想法很新奇从而里没有人提过。可能等你做过主席团就明白了,协会的很多活动衔接性都很强,有很大的重叠部分,所以轮班最有可能造成的就是吧过多时间浪费在熟悉环境上。效率会降低,得不偿失。而且,主席团的人手不太够用,每次活动都是倾巢而出才能保证质量,主席团人数又会造成管理困难。
  对于你说的固定实验基地、或者与青志联合作我想你可以去家实践小组的群 ,目前已经有一个备选方案了。你可以在这个小组里实现自己的实现自己的 想法。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47
TO张廷坚:
  大黄你给我的感觉就是有想法懒得做。好听的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露骨的说就是太懒。还是那句话,在协会待了这么久了,不希望你日后回想起这段青春,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把彼此当家人,所以才不止像看你在这里玩的快乐,更想你在这里成长。
  针对你说的多与其他社团进行联合活动,以车协为纽带组织社团进行交流我很赞同,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想把上面二楼提到的“社团管理经验交流会”就交给你去做。这件事不可操之过急,你先把你对于这件事情甚至更长远的关于车协与其他社团关系的构思计划交给我,然后找到一个你满意的人俩人携手一起把这件事做了(建议最好是中心校区,方便联系其他协会 和团委),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48
TO 董云霞(南新):
最早知道你就是因为你对协会炽热的感情,那时候你们还是新会员不是小会员,但是的感觉就是我们又找到了一个相见恨晚的家人。
  但是又像我所说的,我和协会一定要竭尽全力保护我的会员们所有的权益,生命安全要保护,要保证你们足够快乐,要看着你们进步,还有一点很重要的,要纠正协会外的人对协会的认识,即对你们的认识。别人不懂我们的车协观念,我们可以选择不解释,但是别人的车协观,不能不管,我们得树立自己的团队形象,不想你们再听到因为说协会贪玩不务正业之类的话而不开心。
  所以我想到上面二楼中所说的社团交流会,希望算是个有效的方案。
  很喜欢你说的着眼于现在,以自己带动他人。显然你做得很好,事无巨细,踏踏实实。你给我的感觉就像南新的思越姐,我们的车协观和感情都受到她很多影响。
  另外,希望二楼所说的分难度拉练能给你一个答复。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49
TO 花花 花罗俊(南新):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49
TO 二叔 杨培仕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50
TO 欢猪 文晓欢: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50
TO 陈吉丰: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51
TO 小小植 李芳宇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52
TO 徐晨鑫:
你是特别喜欢骑车嘛?你给我的感觉是这样,喜欢骑和骑得多是不能画等号的,我的主张就是,不管去哪儿,都要带上脑子上路。
  如果你对骑行有自己一番想法,就赶快付诸实践吧。会上很多小会员提出来拉练去的地方太重复,我上面提到了一个兴趣骑行小组,期待你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跟你一起玩转济南。也期待在你们都带领下,我们所有的车协会员都能有新的体验。
   对于你说的实践要有持续性,我想实践小组已经能收到了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52
TO 原榕: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52
TO  张明玮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54
TO 石欣然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55
TO 李安馨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3 15:56
TO 马浩然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6 10:05
TO 康航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6 10:05
TO 宋望山
作者: 李冉    时间: 2014-3-26 11:00
TO李梦颖(软园校区):

针对所说“每次拉练多选几个地点,会员可以自主选择”我想上面二楼的解决方法应该可以作为答复
     通过读你的稿子发觉你对实践的看法很深刻,也很成熟 。
(比如1.有长期连续的实践计划,即从某一个主题出发,长期从事该种社会实践。  2.实践不在多而在于精,不可以为了实践而实践。  3.征集广泛的意见,把调研的结论用于科研工作的支持)。
你可以加入到郑海山成立的实践小队中,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小队里面的成员,通过一起合作把想法落实。希望珍惜协会里面这帮人和这些资源,交给你们做我也很放心





欢迎光临 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论坛 (http://bbs.casdu.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