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宽 于 2014-5-3 18:28 编辑
社会实践
方案一
青海湖畔游牧民族定居工程中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适应性问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一、项目背景
青海湖畔农牧民的新生活:从逐水草而居到安居乐业
2009年起,青海省推行游牧民族定居工程,4年来全省累计近30万游牧民搬进了新居。
沙柳河镇镇长安永熙介绍,去年10月份,镇里按照每80户配备一个管理员且小区内必须有一名管理员通藏语的标准,给每个定居小区设置了大学生综合服务管理团队,进行网格管理。 聘用64名大学毕业生组建的大学生综合服务管理团队,承担起小区“活户籍、活地图、活档案”、“家庭情况清、人口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服务管理职能。为使定居群众尽快融入现代城镇生活,这个团队专门制定了定居群众培训大纲,注重从居家理财、家电使用、饮食烹调等方面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教育、引导、培育游牧民树立过好城镇生活的理念,使他们掌握新的生活知识、能力和方法。
为了打造定居小区的温馨生活,政府在定居小区配建了200平方米以上的休闲娱乐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相关措施,同时购买服务,聘用102名保洁员进入各小区开展服务。
针对游牧民定居后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刚察县成立了贫困农牧民就业技能培训中心,投入60万元免费对定居群众进行培训,比如唐卡制作、建筑技术等。希望能够通过实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政府买单服务,构建了文明健康、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据了解,刚察县还就近输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牧民增加就业,提高收入。
二、项目方案
(一)、实践时间:共计五天
(二)、实践地点:青海湖北岸刚察县沙柳河镇
(三)、项目行程:
第一天:
实地考察当地游牧民族定居居民的文化、娱乐设施(休闲广场、健身器材设施、儿童娱乐设施等配套设施的齐全程度以及完好与否),以及环境卫生状况,并做好记录。
第二天:
1、发放关于游牧民族定居居民生活适应性以及生活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可根据调查问卷的内容做少量视频采访,必须经居民同意后方可拍摄。
2、与游牧民族定居居民近距离交流,从中观察并提问,得出居民对定居后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此环节中连带宣传第三天所举办的小晚会)
第三天:
1、 与小区内的大学生综合服务团队交流,讨论居民的生活问题及解决方案。并向大学生综合服务团队了解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员,如何在管理员岗位上为居民干实事。
2、实施文艺下乡小活动,在获得居委会的同意后,在小区的小广场内举办一次小文艺晚会,展现大学生的活力,普及一些网络科技知识,让居民了解此次社会实践的意义,并在活动之中让居民对提高幸福指数这一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四天:
队员在第三天与大学生综合服务团队交流的基础上,第四天便担任一天的管理团队的管理员,切身体验管理员工作,与居民深入交流。
第五天:
1、整理第一天的考察记录、第二天的调查问卷以及采集的问题、第三四天的居民的建议和管理员岗位体验报告。
2、与当地居委会或政府联系,将所得的考察记录,采集的问题,居民建议,管理员岗位体验报告给相关人员查看,并听相关人员的看法以及对居民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预期效果
大学生所做的社会实践的社会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但这个社会实践若认认真真的实践起来,它的实际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首先,是这个社会实践注重与居民、与大学生管理员实际交流,这样能实际了解游牧民族定居居民生活的适应性问题以及满意度情况,而且,在与居民的交流中,在管理员岗位体验中,我们大学生也能提高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体验到步入社会的毕业大学生工作之艰辛。
其次,此次社会实践最有成就的地方是,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得的各种记录,采集的问题,体验报告等,我们都将其交予当地居委会或政府部门,力图将居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以得到解决,帮助游牧民族居民适应定居生活,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方案二:
将方案一中的实践地点改为黄南藏族自治州,主题改为“游牧民族定居居民生活适应性以及需求调查”。黄南州游牧民定居工程于2013年底基本完工,那么他们现在的生活还适应吗?他们的日常需求能得到满足吗?我们将关于这些问题展开调查探索。大约在17天左右到达黄南州,可以趁这段时间休整。同时路线改为经过甘南地区,风景同西安到兰州想比不再是戈壁而是温带落叶林和油菜花,景色也会不错。
项目背景:黄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全州总面积 1.89 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86.1%,是青藏高原藏族聚居地区典型的草原牧区之一。长 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历史、文化、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全州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广大牧民群众基本上以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由于缺乏固定的生产、生活场所,相对先进的生产、生活设施难以进入牧民家庭,居住条件和生活饮食结构难以改善,学习教育和科技文化难以普及,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质量长期难以改善等问题十分突出,藏区游牧民定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州牧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2009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我州藏区游牧民定居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藏区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全州游牧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对促进全州各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黄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黄南州游牧民定居工程主要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一是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各项目县结合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工程作业设计,认真选定项目户,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同时加大了州、县、乡三级的协调,督促检查力度。二是多措并举,筹集资金,保证工程按时开工建设。通过上级补助、本级筹措、政府平台、银行信贷群众自筹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积极筹措建房资金,整合项目,捆绑使用,为定居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三是规范建设程序,加强工程监理。工程建设统建部分严格按照招投标的有关规定,以县为单位进行了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了合同,并收取了保证金。工程监理以县为单位聘请了有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乡村成立了项目监督评议小组,具体负责本村的定居建设质量监督,组织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员,对自建合作和联合建户进行巡回指导,确保游牧民定居工程资金不出问题,质量不出问题,安全不出问题。四是强化项目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和各级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干部廉政安全,真正将游牧民定居工程这项惠及广大牧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办好、办实。五是加大了集中建房地区的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积极与省有关部门协调和联系,尽快解决自来水开挖和安装,生活用电以及道路硬化,院墙建设等配套设施建设。
项目方案
(一)、实践时间:共计五天
(二)、实践地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三)、项目行程:
第一天:
实地考察当地游牧民族定居居民的文化、娱乐设施(休闲广场、健身器材设施、儿童娱乐设施等配套设施的齐全程度以及完好与否),以及环境卫生状况,并做好记录。这一天我们将以一名大学生的视角,用我们的趋向于现代化的标准衡量他们的生活需求。
第二天:
1、发放关于游牧民族定居居民生活适应性以及需求的调查问卷。可根据调查问卷的内容做少量视频采访,必须经居民同意后方可拍摄。
2、与游牧民族定居居民近距离交流,从中观察并提问,推测得出居民对定居后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现在还需要什么改进(在此环节中连带宣传第三天所举办的小晚会)。
第三天:
1、 与小区内的大学生综合服务团队交流,讨论居民的生活问题及解决方案。并向大学生综合服务团队了解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员,如何在管理员岗位上为居民干实事。
2、实施文艺下乡小活动,在获得居委会的同意后,在小区的小广场内举办一次小文艺晚会,展现大学生的活力,普及一些网络科技知识,让居民了解此次社会实践的意义,并在活动之中让居民对提高幸福指数这一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四天:
队员在第三天与大学生综合服务团队交流的基础上,第四天便担任一天的管理团队的管理员,切身体验管理员工作,与居民深入交流。
第五天:
1、整理第一天的考察记录、第二天的调查问卷以及采集的问题、第三四天的居民的建议和管理员岗位体验报告。
2、与当地居委会或政府联系,将所得的考察记录,采集的问题,居民建议,管理员岗位体验报告给相关人员查看,并听相关人员的看法以及对居民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预期效果:
大学生所做的社会实践的社会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但这个社会实践若认认真真的实践起来,它的实际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首先,是这个社会实践注重与居民、与大学生管理员实际交流,这样能实际了解游牧民族定居居民生活的适应性问题以及满意度情况,而且,在与居民的交流中,在管理员岗位体验中,我们大学生也能提高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体验到步入社会的毕业大学生工作之艰辛。
其次,此次社会实践最有成就的地方是,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得的各种记录,采集的问题,体验报告等,我们都将其交予当地居委会或政府部门,力图将居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以得到解决,帮助游牧民族居民适应定居生活,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方案三
从定西市特色发展方式探索城市跨越式发展之路
一、地点:甘肃省定西市
二、背景:
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纪实之定西篇:弹响转型发展“四重奏”
经长期努力,定西的发展已步入了夯实基础、产业提升、蓄势转型、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定西市不断创新完善发展思路,已转型跨越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兴农强工、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1、延长链条,从传统耕种走向现代化生产,“中国薯都”已具规模
实现从“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的跨越——2008年,定西市响亮地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构想,着力在马铃薯产业上有大作为。 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定西市愈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树立“由量到质、由粗到精”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在种薯培育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求突破,提高精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真正延长产业链,才能提升产业开发水平,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定西市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集中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定西马铃薯”也是目前唯一以地域命名的中国马铃薯驰名商标。
2、龙头带动,推进市场化,专业化,“中国药都”正在兴起
在大力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种植的基础上,围绕打造“中国药都”,陇西县充分发挥“天然药仓”的自然气候优势、“陇上旱码头”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千年药乡”的产业基础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并整合了文峰和首阳两个中药材市场资源,建成了两大专业交易市场——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和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 3、借势开拓,聚集新的产业集群,西北最大铝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定西铝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东兴铝业公司陇西分公司、临洮铝业公司,为当地发展铝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围绕一个大企业,带动一大片产业,借势形成一个产业群,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是很多城市发展工业的一条成功经验。定西市把工业发展的目光聚集到了铝产业,提出打造全省乃至西北最大的铝产业基地。
4、政府主导,项目助推产业升级,陇中特色文化大市蓄势而发
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定西提出以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建设以马家窑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基地、以李氏文化为核心的寻根祭祖基地、以书画创作交流为基础的书画采风基地、以渭水探源为主线的生态旅游基地“四大基地地”。2012以来,陇西县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推出了一系列以李氏文化为核心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以“率先转型”的姿态,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三、实践行程
第一天:
1、通过报纸、网络等途径了解定西市转型发展的相关举措。
2、实地考察安定区西川种薯繁育区,在安定区一路采访工作人员,当地农民等,从生产、加工、精深加工、购销、储藏到运输,亲身体验定西市一个完整的马铃薯产业链条。
采访定西农民对种植马铃薯的变化的看法。
3、对铝产业的考察,学习探究铝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待完善)
第二天:
1、实地考察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和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与市场工作人员交流,谈谈药材市场的发展及成就。
2、在陇西县首阳镇、文峰镇,与当地居民交流药材市场的发展对生活水平提高,对城市社会发张带来的变化与好处。
第三天:
1、参观考察坐落于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悦心书画村,体会文化产业在城市发展及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2、采访书画村中画廊主人关于文化产业在定西市的发展过程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3、采访书画村中的游客对定西市书画村的印象,对定西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看法。
第四天:
走访当地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了解与学习政府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实践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及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发展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成功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在转型跨越发展之路上,定西市交出了令人振奋的答卷。今年1-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1.48亿元,同比增长3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大口径财政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3.3亿元、12.86亿元,分别增长29.1%和24.19%
因此,学习定西市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对全国各地的城市转型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从自身方面讲,学习定西市的转型之路,能提高大学生对政府职能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与居民,市场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的交流中,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