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锦涛,2012年远征队员,曾任策划部长,竞技部创始人之一,爬坡手。
爬坡手的故事
一开始接到约稿,说是要写一写爬坡手的故事,作为一个在上海工作几年的老咸鱼,偶尔才想起来自己也曾经是个爬坡手。
刚开始来车协,我的目的就是单纯的看看济南周边的风景,这个过程中逐渐深入了解,逐渐热爱这个团体。一直到大一的四月份,北京赛选拔,记得是斗母泉爬坡赛,我却未能入选。
真正发现我适合爬坡是在那年的五月,药乡选拔,那次对我来说印象非常深刻。首先,北京赛未能入选,对我来说非常遗憾,忽然非常向往协会的远征,向往能够加入一个骑行队伍,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为一个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当时的积分制,药乡的选拔对我非常重要。从五一拉练结束后,如同所有有志远征的朋友一道,我经常往怪坡和雷达站跑,跟着震姐参与了一次令我筋疲力尽的探路,和雄哥俩人往药乡也提前踩了踩点,至今依然记得在那个令人崩溃的大直坡上,无数次下车休息,一度想打道回府。
那年的药乡选拔赛,无意中拿下了药乡第二。作为一个月前还只有十几名的人,那次在不知不觉中,凭着一股劲慢慢地后来居上,在路上一个个超越了一起参与选拔的队友。有些人当时可能还不熟悉,但是在之后的远征、主席团、竞技部等岁月中成为了亲密的战友。
左边是陆家嘴高富帅郭昊一,中间是我,以及右边是北漂邵宇杰
如果说药乡选拔赛是忽然发现自己爬坡还不错,那么我的成名战应该是大三秋天的拔槊泉赛,协会压制了竞技和装备多年,每年几乎唯一的对外赛事就是北京赛。但是时间冲淡了禁令,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在大环境下,浮躁的自行车圈和日益亲民的装备价格、日益提高的收入水平以及因此逐渐普及的自行车运动。13年秋天,济南某俱乐部举办了拔槊泉爬坡赛,幸运地又是后来居上,拿下了小组第一,最后是山地组第二,第一则是某业余自行车奖金猎手。
如果说拔槊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爬坡上的天分,那么11月的黄河大堤赛则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平路上的极限,而第二年京赛的泥战则让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不适合越野。总要碰碰壁才有成长。当我终于明白自己只能成为爬坡手之时,已经即将大四。所幸那年的环浙赛和神农架赛最后还能比一把,能为自己的学校,自己的队伍最后站一次台。
而毕业后直接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我,虽然还是有机会开车去浙江爬坡,但是缺失了天然训练环境和协会,就再也不能突破原先的瓶颈,甚至恢复自己的最佳状态也是极难。我想,这就是一种宿命。
爬坡手的环境
除了人自身的主观能动外,环境是决定一个人特长的首要因素。这里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济南其实是一个非常适合爬坡手成长的城市,就在市区边上的怪坡、雷达站和海盗坡,离南新不远的斗母泉、锦绣川和兴隆山,甚至算起来,药乡这种有点难度的二级坡(按照strava的分法)离咱学校也不远。要是再有心一点,拔槊泉啊这种2009年全运会公路自行车赛事爬坡点也不远。想多多体验,来场七山、十山和十三山都是非常棒的体验。在大学时可能体验不深,但是毕业在魔都这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水网纵横之中,才发现爬坡是一种享受,能爬坡是一种奢侈。如果心情不好,需要发泄,那么骑上自行车前往济南的南部山区,爬着坡,上坡时的挥汗如雨,下坡时的专心致志,能让人极为顺畅地释放压力。尤其是济南市区虽然拥堵,但是南部山区总体人还是比较少的,骑车不用太担心被汽车、行人等干扰。
人文环境是我们的协会。济南的平路相比于坡路来说有点缺,济南真正适合的平路(同时满足人少、路平)也就是黄河大堤了;而越野又有些危险,不适合推广。同时,爬坡能极大地压榨体力,让人能在短时间内进入无氧状态,而越野和平路则相对不足。同时,由于无氧状态相对比较痛苦,所以意志力能发挥的作用相对于越野和平路更加重要,换而言之,这也勉强算是锻炼意志吧。换算下来,爬坡其实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锻炼和比赛形式。而我们协会的爬坡传统更是由来已久,可知的05年远征,青海湖之旅前,便是在怪坡开始了集训。
而我所在的几年,协会内流行着没事儿去怪坡、雷达站散心。甚至来个舜耕-怪坡-雷达站小套餐,或者环雷达站来个。远一点葡萄湾、斗母泉等,甚至到了我即将毕业时,环泰山都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了。相对于有些协会,动不动拉爆骑或者腐败骑,我们协会的氛围还是非常阳光积极向上的。这种互相激励,在爬坡上竞赛的行为也一度培养了协会的竞技氛围。虽然协会几度禁止竞技,但是从不曾禁止这种竞争,这也是竞技部多少次春风吹又生的文化基础之一。而我们11级会员,我私心觉得,是协会比较优秀的一届。
14年6月,竞技部全家福
竞技部初始的创立,有着北京赛惨败的刺激;有着眼看大环境下自行车运动如火如荼,而协会进步缓慢的焦虑;有着眼看兄弟协会在自行车竞技上越走越远,而我们却在平民化探索的路上遭遇瓶颈;更有着愕然发现大环境下,较高竞技水平的大学自行车队还是少数,一片蓝海正等待挖掘的欣喜。
在竞技部成立前后,13年秋季的首届环浙赛拿下团体第二,14年的第二届环浙赛拿下了团体第一,14年的神农架大学生赛拿下了团体第二。尤其是前两者,基本上都是爬坡决定胜负。正是济南和协会这两个环境造就了当时的成功,当然也和邵尼玛、郭小萌以及我们后期培养出来的石宽、秦照领等人密不可分(石宽等人的成长在很多方面也超越了我们这批人)。虽然协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路线之争也导致了竞技部在后来的波折,所谓过刚易折,但是总也算是在一个大大的时代有一点小小的波澜。
左为14年第二届环浙赛,高校团体第一。
右为第一届环浙赛。
爬坡手
当然,说回爬坡本身,其实有时候也是身体素质的直接体现。有时候,在大集团中,容易跟风,偷懒没练不容易被看出来,但是在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坡路上,爬坡却是真真切切看出一个人的爬坡实力和训练水平的。
其实任何体育运动除了玄乎的意志力和运气(还有状态),扎实的基础功才是一切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功,便是功率体重比(W/kg)。emmmmm,认识我的都知道,我是个很骨感的人,大学时的体重一直在54kg上下徘徊, 即使我是个190W(此处暂指20mins)的咸鱼,那么我的体功比也有3.5,假设有某300W大腿的高手,然而体重高达90kg,那么体功比就只有3.3,理论上对方就有大概率输给我。当然爬坡并不能只看基本功,适合的踏频,恰当的呼吸都是非常重要的。
自行车运动,很多时候需要的是艰苦的训练,对体重严格而精确的控制也是必须的。太瘦则肌肉不足,进而功率不够(就像我),太胖就体功比太差,容易一爬坡就掉(很多刚入门的车友类似这种情况)。当然具体情况也要看自己的发展方向。就算只是骑游,能35巡航也和只能25巡航看到的风景大不相同。
竞技部草创之时,是一边拿着冬训队训练,一边看着《自行车训练圣经》学习,由于这块知识实在匮乏,走过了很多必要的弯路,犯过了很多错误,如冬天拉强度等。在不断的摸索后,也有了一定经验教训。这也是当初创建竞技部的原因之一,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系统地往下传,不要让后面的人走这些弯路。像国内比较好的几所高校车队,这块已经做得非常完善了。
没有结束
大学毕业时,拉着严海东、刘玉龙做了个论坛勋章,拼拼凑凑几个条件,给自己发了个山神勋章,算是给自己的爬坡手生涯划了个阶段性句号,只是没想到毕业数年,爬坡越来越少,眼见稗肉复生,徒增伤悲。回头看竞技部,也已经被限制发展了,只能感叹历史总是在螺旋发展。
最后,小编再给大家一点福利,放两张锦涛学长的“帅照”,单身可撩哦~
图文|高锦涛
编辑|张雪莹
审核|李梓楷
欢迎光临 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论坛 (https://bbs.casdu.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