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论坛
标题:
《如何做好一个团众》—转载北大车协
[打印本页]
作者:
鲁晓彤
时间:
2025-6-23 16:55
标题:
《如何做好一个团众》—转载北大车协
期末复习没怎么上论坛,刚考完一门大的,逛了下论坛,看到北大车协论坛这篇帖子写得很好,转给大家看看
作者是21级会员
一些用语大家自行替换:团→队,团众→队员,团长→队长,暑期→远征
原帖:
https://chexie.net/bbs/content/?bid=2&tid=8825&p=1#2
以下是正文:
首先,这些话面向的不是团长/组长/队长,而是每一个协会团体长途骑行活动中的成员,团队建设和活动组织固然是团长的责任,但每一个团众的行为和态度都会最终决定团队的风格以及大家的体验。
其次,写这个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写自述总是忍不住拐到这里,就拎出来单独开一个帖。
再次,以下写的东西只是我一个普通人的主观认知,不一定符合大家的客观体验,也不一定能覆盖到方方面面,会比较侧重情感而非做事,姑且抛砖引玉。
0:意识到:我可以去做一个好的团众。
1:将心比心
很遗憾,人与人或许永远无法互相理解,但是很幸运,我们还有一条捷径,那就是将心比心。简单地来说,就是不停地换位思考。
举一些例子:
如果我站在对方的角度会怎么想?
如果我经历了对方的经历,我是否能够更多地认同和理解与我相悖的观点?
如果我要做出某个行动或决策,是谁将要承担其影响或后果?
如果是别人对我做出这件事,我是否会乐意接受?
更具体地:
队友放坡摔倒,别去责怪“怎么这样子压弯”,而是想:“要是我摔了,最想听到的是什么?”
有人压后旗,骑不动了,别去自己跟前旗蹭风,而是回头:“我状态不好的时候,被落下是多么难受的事?”
团队里做事的人也会犯错,会情绪失控,会说错话,别去吐槽“怎么安排这么混乱”,而是想:“如果我在扛这些事,会不会也很崩溃?”
团会上有个队友总是讲一些车轱辘话浪费时间,你忍无可忍,别直接发飙,而是想:“如果是我要被指出错误,我会希望对方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我?”
最后,将心比心只是一条捷径,它并不能帮助你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使用过度甚至会产生“我已经怎么怎么了,这个人还是这样”的挫败感。因此,也别根据你的行为逻辑去教别人做事,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体能不同,成长背景不同,个人性格也都独一无二。去承认无法互相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尊重。团队中,会有热情陪聊的人,会有闷头做事的人,会有人每天“宝宝宝宝”地给大家热切关怀,也会有人默默帮大家修好坏掉的车。
真正的共情,是看见差异,承认情绪,以自己的方式尊重和爱每一个人。
2:信息透明
根据我的恋爱和交友经验,大多数的冲突都可以归结于一点——双方存在信息差。
很简单,你认为你表达的是某个意思,对方听到的却是另外一个意思;你以为你下结论的某依据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和你讨论的人并不知道,于是鸡同鸭讲,双方根本就没有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讨论问题,反而陷入了诡辩和挑错的逻辑迷宫。
信息透明可以分两个层面,首先是团队决策。
信息是团队的氧气,让信息充分流动,可以很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猜测。在我22暑期的路上,每天晚上大家只需要给团长发职务意愿,后来的冬游,乃至23、24年的暑期还会发体力值甚至心情值,不可谓不是时代的进步,还有后来诸多利用共享文档进行的创新,也都是提高决策效率,升级团队体验的好方法。总之在讨论和决策的场合中,实现参与者的信息共享会大大降低决策者决策/团队讨论的成本,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大家可以积极贡献自己角度下的客观信息,也需要积极向他人获取信息。同时,我认为组织者也有义务让你的伙伴们清楚地知道团队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考虑。
其次是个人感受。
有情绪就要说,有困难就要提,有感到不适的地方别憋着,有付出就要让大家都看见。
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一条路——等着别人发现问题并解决。在很多时候,我也没有勇气去求助别人,只会默默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祈求他人注意到并帮助我。但大家不是超人,尤其是骑行途中疲惫的时候,或许较长时间都没有人能发现你的异常,有心结不说,谁能帮到你呢?有意见不提,难道问题就会自己解决吗?并不,情绪只会越积越多,问题只会越来越大,直到某一天爆发,给你,给团队造成更大的伤害。
大家往往习惯把困难自己扛,不去“连累”团队,但很多时候,引入第三方会为解决问题带来更低的成本,或许你自己咀嚼好几天的痛苦,换个人换个角度十分钟就聊开了。而在你获得帮助的同时,帮助别人的人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团队也会因为共同解决问题而被更好地凝聚在一起。
同样地,你为团队做了什么,别偷偷奉献,一定要说出来。默默为团队做了许多工作,一朝被大家发现:哇!原来我们的xx是这么好的一个人!多爽的剧本啊,要是大家始终没有意识到你的付出呢?要是你始终没有意识到别人的付出呢?如果团队里所有人都只干活不说,那靠什么来形成正反馈的激励氛围,带动那些欠缺奉献意识的队友呢?可以推测,这样会形成一片责任真空,最后有的人一直默默补锅,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还有事可干。
干活被夸,天经地义,谁为团队做事,谁就应当得到团队的表彰。
3: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每次提到这个part我都要想起一个人——可爱多。
我会想起她和我讲的故事,想起24冬游A组的时候她骑不动,我问她是不是最近状态不好,她说她现在的体力可能还比暑期时好一些……于是我知道了,知道了她拼尽全力才去的暑期,知道15实践团里甚至专门有“推八负责”。当时的我对这种情况表示非常不能理解,并且觉得自己在她的位置上会因为内疚崩溃掉,但是她告诉我:接受其他人的帮助也是对团队的一种爱,让队友们实现自我价值也是对团队独特的贡献。
她对爱的理解影响了我很多,后来我总是想起这个故事。实际上,能去暑期的大家体力都不差,大家也都乐意并且希望去奉献力量,今年春训我看到的往往是八九个人围在一两个骑不太动的会员身旁嘘寒问暖,并且排队等着推人,大家都渴望通过这些方式来为他人提供帮助,那谁来做被帮助的一方呢?年年送祝福的时候都会强调:小弟小妹也可以是强大的,给予其他人帮助的一方。那与之对应的,也应该存在一个、或者一些在团队里负责被大家关爱,同时也能回馈大家爱意的角色吧。
暑期团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存在着不同的生态位,会有成熟可靠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会有踏实靠谱接锅就干的人,会有开朗活泼快乐灵动的人,会有充满爱意给大家带来温暖的人,会有机智幽默活跃团队气氛的人,也会有敏感细腻在意伙伴感受的人……体力更好的更差的,能力更强的更弱的……不管大家成团之前习惯于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三十天的旅程中大家的角色都会逐渐分化。
你可能在春训中体力表现还不错,暑期却成了团里体力拖后腿的那一个;你可能平时在宿舍群里妙语连珠,暑期团会时却总有人比你更加光彩夺目;你可能习惯做开解他人的倾听者,暑期却发现有比你更细腻更懂得他人感受的兄弟姐妹……
在路上,以上的落差是完全可能存在的,但倒也不必苦恼。简单的经济学告诉我们,分工的关键在于比较优势,即使你每个方面做得都比其他人差,但你始终可以找到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方面(比如做一个接受并回馈大家爱意的人),从而使团队达到更高的效益。团队的每一个角色都同等重要,关键在于理解团队缺少什么样的人,并且主动去填补这一空缺。
4:如何对待你的团长
团长是整个团队中最特殊的存在,他可能有着不同的性格、能力、带团理念,但是他一定是整个骑行过程中为团队操心最多的一个人,身为曾经的冬游组长和现在的团长,反向思考,我会希望我的团众做如下的事情:
理解。团长不是超人,ta会犯错,ta只是一个愿意去多承担一点的人,是一个比你更焦虑一点的人。你的团长可能看起来云淡风轻,但也可能只是在强撑。请给ta多一点理解和关怀,抱抱ta,告诉ta: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爱你。
尊重。这个尊重指的是团长的决策和权力,遇到意外情况时,每个人都有自己倾向的最优解,但团队的解只能有一个,最终的决策权理应握在团长手中。ta的决策可能在你看来不一定最合适,但请记住我们的责任是建议而非决定,过度地质疑和否定只会加剧团队的分裂。(团长也有义务就自己的决策做出解释,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思考。有一次橘猫和我说,他带团的时候最希望的就是有人做他的小棉袄,帮他说一些不方便说的话,做一些不方便做的事。在我看来,这需要大家能独立思考团队的运行模式,即从“成员视角”到“系统视角”的转换,主动考虑团长想引导大家做什么,想把团队往什么方向带,以及主动补位团队缺失的角色。
互补。团长会有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带团方式,但人无完人,有时候我们需要主动去对团长缺少的特质进行补充以平衡团队。以MBTI举例,团长是个P人,那团队中就需要有人能在制定计划时考虑一些细节;团长是个F人,那团队中也需要有人就事论事地思考问题……
5一些语言上的小技巧
虽然以下内容不成体系,但它们或许是体现你情商和成熟程度的锦囊妙计!在路上难免需要说一些别人不爱听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努力把难听的话说得温柔一些呢?
1:夸人
一定要夸具体的事!在协会/其他场合大家已经听了很多“辛苦啦”、“真棒”的话,长此难免会麻木甚至觉得敷衍,赞美之词是有限的,但是值得被赞美的事是无穷的。同时,可以采用“由事及人”的方法,即从某人做的事情延伸到ta的个人优点,举个例子,吃了一顿很棒的午饭,团会上一句 “我觉得今天午饭吃的特别好,前站xx充分考虑了大家的口味,饭菜丰盛又没超餐标,真的特别细心又懂砍价。”显然比“今天午饭真好吃,前站太牛逼了!”让人更加有成就感。
2:制造共同感
少说“你们”怎么怎么样,“他们”怎么怎么样,多说“我们”,大家都是一个团队,应当有同样的出发点。“你们这个安排也太乱了”显然不如“我们目前的计划可能还有点不太完善?”。后者类似有锅同担的表述,可以一定程度减少指责感,增加团队感。
3:情绪和内容
表达可以粗略拆分为情绪和内容两个部分,我们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会难以避免地带上情绪因素,我认为,在评论他人时应当“先接住情绪,后回应内容”,而在自己发表观点时应当“分离情绪和内容”。
“先接住情绪”指的是对对方处境的理解和共情。大多数时候,大家都在心平气和地交流,并不需要这一步,但在路上,我们都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濒临破防,这时候如果有人指出你的错误,可能对你来说也并不容易接受。那么一些有效的说法是“我理解你的感受”、“你这两天确实很不容易”、“(具体的xx原因)让我们都很崩溃”……然后再说“我想补充一个角度”、“我有点担心这样安排会xxx”、“我试着查了一下还可以xxx”。
对于自己的观点,希望大家表达时有意去分离情绪的成分。如果能完全不包含情绪当然是有效的,但我们不是神,很难不被怨气、疲惫、麻木……所影响。那么,我觉得比较好的方式是先把自己的现状说出来,一方面让对方理解你的难处,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团队的支持。解释完自己的情绪后,再就事论事。比如:“我今天骑得特别累,可能等会情绪有点失控,不好意思。我觉得我们的安排可以xxxx……”。
我们总是说对事不对人,或许可以部分理解为情绪与内容的分离,但是这是一个结果,一个目标,怎么去达成呢,就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论了,上面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
4:体现尊重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要素,但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尽善尽美,不过也有可以注意的一些小tips。例如:沟通中重复对方的关键词表示你在认真听(反例是不自觉地玩手机)。例如:语言中加一些“轻托词”,比如“可能”、“不一定”、“或许可以”。例如:在沟通结束后做一点小小的,温和的结语。
最后的最后,
以上是我非常非常理想主义的理念,具体团队的实际运行过程很可能与其大相径庭。以上提到的标准说实话也很理想主义,大多数人包括我也不能做得尽善尽美,更别说还有利己主义、反社会人格之类的个体存在。可以说如果不是在车协,我不会敢于写下如此理想化的团众要求,正是因为一路上与我同行的你们,我才敢于去谈论尊重、信任与爱。屏幕前的你,如果你看完有感觉到共鸣的地方,那我们就是隔着文字的挚友了。
作者:
马狗蛋
时间:
6 天前
太好了,那我就是最棒的团众
作者:
李岩
时间:
5 天前
我觉得是非常真实的,很有代入的一篇文章
欢迎光临 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论坛 (https://bbs.casdu.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