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过程及思考
1.行程
2.整个社会实践出现的问题
因事先调查不充分,原本预想中最充实的点,如保护区是如何补偿其对居民占用的土地?以及居民对此的反应;保护区是如何利用自己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的?保护职能与旅游开发矛盾的平衡;保护区经济状况如何?是否收支平衡。这各是三个组所主要针对的方向。
而调查中发现实际情况是1.保护区的建立没有侵占周边居民的私有土地,其范围基本都是原来的国有林场和集体林2.保护区没有开发生态旅游,现完全执行保护功能3.保护区无自己经济体系,其开展项目的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通过申请获得,专款专用,而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薪水则是地方财政拨款。这些足以看出我们调查的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类型,其代表性不强,是不是与我们社会实践主题“调查自然保护区运营现状”脱节了呢?
出现这样状况的原样除了之前了解得不彻底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实践地点的选取。后来在进行过程中了解到四川的卧龙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开发得很好,生态旅游模式比较成熟,而且其带动了周边社区的发展,与周边居民关系很好。显然,比起龙溪,这两个保护区可调查的内容就更充实、更丰富了。但因卧龙道路不通,很不方便进入就在社会实践准备期间被我们放弃,而唐家河因偏离路线太远而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由此来看,确定远征社会实践地点、主题以路线为主导的现状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它的水平呢?
3.经验与感想
(1)到达实践地点后根据实际情况对行程做出调整 当于7.31午时到达虹口乡光荣村时,发现有些进行社会实践的地点与预想中的不同,无法按策划书中的日程进行。趁着大家午睡的时间,超、春全、时财、我询问当地人根据各个实践地点的分布将行程重新安排。遇到这种状况很正常,也应在预料之内,随机应变,大家一起商量就好了。
(2)提前打印好接受证明、结题书等需盖章的文件 这次因我未考虑到实践地点偏僻而提前准备,使得超和子健在社会实践的第三天骑车去找打印店,无果,最后在一家高级酒店以超高的价格弥补了我的过失。途中遇暴雨,打印好还分别送到分散在村子各地访问居民的小组手中。
(3)每天在晚上开会之前进行组内信息整理 基本上每天社会实践结束后在开会之前,大家先会自己将信息分类整理,接着组内交流、补充,(因为一个组在访问过程中会分成两小队,收集到信息不同)。晚上开会,各组分享梳理好的信息,交流,讨论。因为调查类社会实践主要是信息收集的过程,我们的主题偏学术类更是如此。每天的信息梳理、交流可以让大家对调查到的东西以及整个社会实践有个更清楚的把握。同时因为每个组调查的内容有相互重合、关联的部分,了解其他组所得信息有助于自己组的调查与理解。
关于采访调查类社会实践
(4)采访对象的选取 第一天在联合村调查时,大半天我们从村民那儿的到的信息都差不多,价值也不是很高。我们感觉到他们对于政策这类很模糊,对保护区也没有什么概念。大家很快就没什么积极性了,觉得没有意思。但在当天社会实践结束之前,一小组无意间采访到联合村的村委会干部,收获不少信息,还了解到未被村民提及的保护小区,并得到了大量用红外线拍摄到野生动物影像资料。这带给大家不小的成就感。后来在第三天于庙坝调查农家乐时,大家就主动去找官方人物,以得到比较全面的信息。虽然在策划书上有专门为村长、书记准备的问题提纲,但是得知村长当天不在村里后就没有再去考虑。
关于做社会实践
(5)带着“挑刺儿”的心去做 我记得第二天可能是因为下雨,上午巡林完后,带着所有行李,雨骑至庙坝,下午参观宣教中心,宣教中心实在过于简单,大家看完后就在沙发上休息。晚上的会议大家也比较沉默。记得黄老板说过“如果一次社会实践能发现什么问题,还能解决它,那就很了不起了。”于是,让大家想在巡林中,参观宣教中心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是能够改善的,比如因连三坪是“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吸引了其他游客,我们上去沿途就已有不少垃圾被乱丢,而无人管理;宣教中心规模小,展示板上的文字内容专业性太强,不吸引人。大家开始顺着这个思路回忆,思考,补充了很多,整个会议的氛围一下就活跃起来。我们把这些都记录下来,还针对于此提出了一些有创新的方案,在与管理局开座谈会时提了出来。
与行政人员开座谈会需注意
(6)提前相互沟通,作好安排 虽我们自己安排了流程,但对方并不是全员清楚,好像只有与我们联系的宣教科科长知道大概。整个会议很拖沓,前半部分过于冗长,导致后边想问的一些问题因时间限制而没法得到解答。
(7)与行政人员沟通多赞扬积极方面,并注意措辞 在座谈会中,我们先说了我们前三天所得的结果,包括周边村民对保护区了解不多,受到的官方宣教多为“不能偷猎,不能偷挖药材”,而正面的宣教不多;宣教中心规模小,展现形式过于简单等局限。我们的初衷只是想跟他们阐述这个现象,并希望有所改善。而他们觉得我们是在对他们的工作提出怀疑,并由此展开了近一个小时不间断的说明与无谓的教导工作。为了避免此类情况,我们需更加注意措辞,以免产生误解。
关于公益骑行
(8)若有媒体宣传,人气效果会很好 因为这次公益骑行的过程有都江堰报社、电视台的参与,路上一直有媒体车跟随,时而有专业摄像机拍摄,大家都很在状态。在旅游景点南桥举行的募集群众横幅签名活动,人气很高,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景点处的“孙悟空”、清洁阿姨都很乐意来签名,并和我们一起接受采访。一下子整个活动的氛围、宣传的专业性提高到车协从未有过的高度。
(9)公益骑行需要实质内涵来充实 尽管这次公益骑行表面效果看起来不错,但实质仍是空洞的。我们的横幅写的是“塞北甘南巴蜀行文明生态奏新章”,宣传主题是“生态保护”,可我们自己在这方面并没有任何知识的武装,也没有深入的感悟,更没有给那些签了名的群众带来这方面的实质帮助。这次公益骑行吸引媒体、群众的点更多的是远征、青春、坚持。若在平时没有远征作噱头,没有媒体的渲染,恐怕效果会不会差强人意?可能踏踏实实的社会实践才是可持续性的吧。
4.用社会实践的一次会议作为实践部分的总结与思考
据说社会实践倒数第二晚上的会议创下开会最长记录。那一天,我也很用心准备内容,和黄老板通话近20分钟。会上,我们讨论了一下几个问题。
(1) 根据课题本身、你的付出,你对这个社会实践是否满意?
(2) 这一条路走来,我们遇到很多事物。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作为课题?或者说远征中,你想要什么样、什么类型的社会实践?
(3) 你怎么理解看待车协的实践性,又觉得怎么落实车协的实践性?
(4) 你觉得远征中的社会实践是否必须存在?
大家讨论最热烈的是问题(2),提出了很多想法。其中我发现,大家感兴趣的偏向于文化、有特色的事物。如春全提出的“藏传佛教”,媛媛提出的“羌族建筑文化”。我想以后选题可以倾向这一类大家感兴趣的事物。
还有一种受到很多认可的是调查沿途一路的事物变化,可以理解为将社会实践穿插于整个远征之中。例如:子键提出的“我们从宁夏的馒头,后来吃到黄色花卷,到甘肃的馍馍,到四川的米饭,想考察沿途的主食文化。”逸箫提出的“从西北水资源超级紧张,没有地方洗手,到四川这边一些人家水龙头不关,想调查一路上的水资源问题。”
这种模式的社会实践有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在准备期间,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为调查的地点沿途分布,每一个地点都需要投入准备一次社会实践的精力与时间,查找各处的资料、完成各处的策划、外联……正常从远征社会实践策划到立项根本不可能完成。二是具体实施可行性小。远征每天都有不少的行程要完成,而总时长有限。既不可能当天到达目的地后去调查,也不可能专门在每个调查点停留几天。但是这种模式却是将骑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理想的方式,并能一路都在实践着“知行合一”。这种模式到底可不可取,能否实施还有待考量。
5.最后 我用那次会议上我和大家说的话来作个总结
黄老板去年在他们远征队做完调查安顺屯堡文化的社会实践后,如是评价“今年是车协远征第一次用了整整5天,认认真真,花了心思做一次社会实践,前期做了大量准备。”虽然我未经历去年的社会实践,但我敢说,相比去年,我们绝对没有退步。无论是在前期准备上,实践过程中,每天的信息整理,大家的参与度都很高,态度都很认真。可能一项社会实践的效果、成果不光光只决定于做事者的态度、能力,还取决于课题的方向,实际情况等很多因素。的确,实际状况不是我们预想中那么丰满,值得去调查、探索,而今天的座谈会,我们似乎也被管理局行政人员绕得云里雾里。但,基本该做的,我们都踏踏实实做了。
我感动于访谈那两天,每一小队奔波于一户户人家,哪怕访问累了,倦了,休息后,继续跟着组长耐着性子去战斗。我感动于大家一开始因访问到有价值的对象得到有用信息而生出自豪,到后来,大家懂得主动去找有价值的对象。我感动于每次会议前,每组人聚在一起,共同整理出一天得到杂七杂八的信息。我感动于昨天晚上,大家专门为今日座谈会中保存世一大的名节而准备彩排到近12:00。这是一种态度,是你们选择给车协的。
但是至今为止,到了明天公益骑行后,我们这次的社会实践都没有结束。远征过后的成果梳理、报告还需要你们再接再厉。
到现在为止,的确又该冒出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做这一次社会实践有什么用?”这可能是我们做调查类社会实践都会出现的疑问。我们不够专业,成果似乎没有对任何接收方有用!那么我们该思考这类调查类是否适合车协?
最后的最后,感谢一路上关心时时提供帮助的黄老板、每天为我们做后援帮助投稿的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