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雨鸿 于 2018-2-10 10:19 编辑
社会实践形式:专业型、公益型、调研型 专业型社会实践:是和本专业息息相关的社会实践,比如,学生物的学生调查转基因食品安全及公众认识。专业型社会实践不太适合车协,因为车协人来自不同学院,很难在学术上找到共同点,但是我们的共同点是自行车,所以和自行车相关的算是我们的一个方向。 公益型社会实践:以体现公益理念为主,一类是比较上手的公益宣传,比如我们的公益骑行:但在做的过程中很容易表面化,发传单,拉横幅,说口号,但往往宣传者自己对宣传内容可能认识也不够,那真的就没什么意义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还有一类是公益行动,像支教、募集:在这一类社会实践中,参与者直接参与、体验到活动中来,所以一般感受会很强烈,理想的状态下,活动双方都会有积极影响,这个后面会有相应的例子。 调研型社会实践:其实也有个专业程度在里面,这个专业指调查方法、思路、前期准备。通常来说,专业程度越高,成果价值越大,比如说问卷的设计,数据的统计分析。其实大学生的水平很难做到专业,但大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角度,方法来体现意义。这几年车协远征的社会实践是这一类型,比如14年调查黄南南藏族游牧民族和定居居民生活适应性,15年调查旅游经济对安顺屯堡文化影响,16年调查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的运营现状。这种对一个特定地点展开调研还是很符合我们骑行者游观天下的风格。当然,这不应该成为一种局限。 下面是车协和北大车协公益性社会实践和调研型社会实践的例子。
公益性社会实践:2010—2011 山大车协远征社会实践——南华支教 2010和2011年的远征社会实践是在云南省楚雄市南华县展开支教,这是车协唯二的两次正式的支教,因为很多协会学院都已经有支教团队,我们在支教的专业程度、时间可能都比不少其他组织。但这两次社会实践对当时的车协是带来很大影响的。 他们选择做这次支教,希望能达到两个效果:一是要真的去实践车协的实践性,发挥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二是希望能够实实在在的给山区的孩子带去一些知识和希望。 影响:在论坛、会刊上都能找到这两年远征队员写的文章。不得不说,这是我看到过社会实践中最真诚的文章,每一次看都很感动。我想,一定是那些成员对这次支教有足够强烈的感触,对那些孩子有足够强烈的爱与不舍,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甚至传给现在的我们。(可参见10年会刊) 远征结束后,大部分队员依旧保持着与孩子通信,孩子会打电话给队员,写信给队员,希望可以继续保持友谊,可惜,后来慢慢的似乎通信就少了。 在两年连续的支教后,有人提出希望车协能与新欣希望小学进行长期对口交流,援助。但后来一直搁置。
调研型社会实践:北大车协对洪灾后的房山区的长期调研 北大车协的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在2012年,北京遭遇60多年来最大暴雨,房山区北车营村是重灾区。在2012年年末,北大车协骑车到该村庄展开关于灾后百姓生活状况的调研,而后在2013年末,北大车协再次回访。他们从村委、安置房村民、村中村民分别了解情况。 在访问和观察中他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引起了很多思考,比如政府的一些政策没落实到位,雨季村民到外面租房居住的补贴只发了一年,来就杳无音信;有些村民面对不理想的现状的态度,被动地等待政府统一安排;水灾过后一年,仍有10多户村民住在安置房里,环境差强人意,冬冷夏闷。如果你不去,你不去了解,你怎么能知道? 这是参与成员的一段感悟。 这次考察,我觉得还是挺有收获的。第一次近距离的去了解受灾人民的生活。以前对于这样的灾害的了解都来自于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到的是一些表面上的东西,而这次是有真切的体会。师兄说做考察最忌带有主观偏见,然而考察过后,我所了解到的却无法不对我产生影响,带来自己的感知。这一次所见到的,让我对这样的灾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由于没有切身经历过,又离受灾区十分遥远,以前我没想过去感受受灾人民的生活以及灾害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也难以想象。 此前,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很少注意到社会中的其他人。当灾情出现,不过习惯性的捐款、祝愿,却很难有个立体的感知。知道他们生活上的不便;知道这场灾害对一户人家带来的真真切切的难以弥补的伤害;知道他们的想法……这些体验,是这次考察中我最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