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5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2012远征社会实践地点——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知识普及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1 10:2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转身 于 2012-6-30 00:20 编辑

策划帖链接http://bbs.casdu.cn/viewthread.php?tid=6879&extra=page%3D1

防沙治沙,关乎民勤的生死存亡。早在2001年7月30日,温家宝就在一次批示中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此后,他一直关注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民勤防沙治沙工作,有关批示和指示达11次。每年全国两会,温家宝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时,都要了解民勤防沙治沙情况,和代表们共商生态建设的大计。根据总理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到民勤调查研究,制定了石羊河流域治理的规划方案,并启动了应急调水工程。
民勤大体情况与沙化原因
民勤卫星地图及区域位置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现有人口30.7万人,东西长203公里,南北宽150公里,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1350米,东、北、西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是我国荒漠区典型的居沙漠腹地的一块绿洲,在西北地理变化和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千年来,民勤绿洲像一道绿色楔子镶嵌在两大沙漠之中,一直成为阻止两大沙漠汇合的一个重要绿色屏障,但由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该县地下水水位的急剧下降,民勤已成影响甘肃乃至中国的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现已对河西走廊、内蒙古河套平原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北治风沙、中保绿洲、南护水源”,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况一直在持续,生态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
一、民勤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1.干旱少雨、风沙大
民勤地处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区,主要自然特征是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
110毫米,年蒸发量2644毫米,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24倍以上。据当地史志记载,自18世纪中期该县土地沙漠化的进程就开始逐渐加快,特别是近10多年以来,该县风大沙多。仅2006年该县共出现沙尘暴14次,年风沙日数139天,8级以上大风日29天,沙尘暴日37天,最大风力达到11级,当地人称之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2.上游来水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
据悉,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石羊河流域流入民勤县的水量逐年下降。1950年为5•42亿立方米;1960年为4•55亿立方米;1970年为3•20亿立方米;1980年为2•23亿立方米;1990年为1.31亿立方米。目前,由于石羊河上游的垦区拦蓄引水和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进入民勤盆地的地表水资源大大减少。加上景电二期延伸工程每年向民勤的实际调水4 000万立方米,实际流入该县的水量尚不足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大大低于缺水警戒线,成为极度缺水区。为了维持民勤绿洲的生存,当地农民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开凿机井1.1万眼,年开采地下水5亿多立方米。结果造成采补严重失衡,致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由60年代初期的1~2 m降至80年代末期的9~10 m以下。目前,该县可利用地下水水位平均在80 m以下,部分乡镇甚至超过200 m以下,现仍以每年超过1m的速度急速下降。日益扩大的地下水开采和灌溉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也日趋明显,使地下水反复消耗和浓缩,导致地下水水质急剧恶化。1979~1990年民勤盆地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南部增加了0•5~1•8 g/L,北部增加了0•4~5•6 g/L。同时矿化度增高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水质恶化趋势是高矿化度等值线由北向南移进。1979年民勤各灌区地下水矿化度均小于5 g/L,而1995年湖区一带地下水矿化度已经达到5~10g/L的分布面积约250平方公里,最高的已达到20 g/L[2]。
3.耕地严重沙漠化
60多万亩流沙在绿洲外围如群狼环伺,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流沙仍以每年高达8米~10米的速度向绿洲逼近,吞噬绿洲,绿洲正在急剧萎缩。根据民勤县政府提供的资料,目前该县荒漠化面积达2 280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4.5%,主要分布于民勤绿洲中部及东部、昌宁灌区东北部及环河灌区北部沙漠边缘地带。绿洲面积日渐缩小,耕地受到风沙威胁,毁种、毁苗现象时有发生。适宜人居住的绿洲面积仅剩8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极度脆弱,10年内已有2•6万人因生态恶化而举家外迁,沦为生态难民。全国最近一期的沙化普查监测结果(1998~2003年)显示,五年间,民勤县监测区内耕地的风蚀沙化面积增加了11 035•49公顷,荒漠化程度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逐步加剧发展。
4.土地盐碱化程度日渐加重
在20世纪50年代,民勤绿洲内地还存在大片沼泽和湿地,至70年代沼泽和湿地已从人的视野中完全消失,但地下水水位埋深很浅。80年代以来,随着该县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地下水开始被大规模地采伐和利用,加上长期强烈的蒸发作用和石羊河流域水质矿化度较高,土壤中积聚的大量盐分不能被淋洗到地下水中去,而在土壤表层聚积。另外由于大水灌溉,土壤长期处于湿润状态,作物生长旺盛,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和作物的蒸腾量都很大,促进了盐分向土壤表层积累,形成蒸发型积盐土壤。特别是近20年来,民勤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已超过300平方公里,其主要分布在湖区和红沙梁一带。
5.植被严重退化
民勤十地九沙。水资源的危机又在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天然植被枯萎死亡,植被的退化和死亡是民勤盆地面临的又一重大灾害。据民勤县政府提供的数据[3],全县已有13•5万亩人工沙枣林枯梢和死亡,35万亩白刺、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和半死亡状态,50万亩林地沙化,60万亩天然沙生灌草植被衰败枯萎,1 979万亩天然草场中近400万亩退化为荒漠草场。
2007年12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规划批复。规划总投资47.49亿元,其中民勤属区11.84亿元。其中民勤属区11.46亿元。规划确定,到2010年蔡旗断面来水量由2003年的0.98亿方增加到2.5亿方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由2003年的5.17亿方减少到0.89亿方。
    保住民勤绿洲,民勤人痛定思痛,坚决执行科学的治理方案。结合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区域分布特点,科学规划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以各类农林场、移民迁出区、风沙沿线和农区内部二轮延包土地以外的耕地为重点,从根本上削减地下水用量。
    全县共关闭机井3018眼,减少农田灌溉配水面积44.18万亩。地下水开采量由2006年的6.48亿方削减到今年的1.22亿方,累计削减地下水开采量5.26亿方。全县地下水位降幅明显减缓,局部地区略有回升。
    井关了,田压了。民勤出路在哪里,当地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全县稳定以棉花等为重点的传统节水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以暖棚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以葡萄、红枣为重点的林果业,着力培育民勤绿洲瓜菜和肉羊品牌,加快建立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高效节水型农业体系,各类节水作物占总播面积的65%以上。
    2010年新建日光温室4037座、8131亩。2009-2010年度生产周期,全县日光温室总收入达7624万元,棚均收入10423元,扣除棚均当年成本棚均纯收入7584元。
县域内94.5%的面积是荒漠和荒漠化土地,30余万人生活在最窄处不足10公里的狭长绿洲上;全县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2646毫米——这就是甘肃的民勤。
5月中旬的民勤,时不时扬起阵阵沙尘。从县城向北驱车80公里,只见路西并排矗立着两块纪念碑,一块碑上镌刻着温家宝总理的题词“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另一块碑上刻着“关键在节水,民勤变民富”。

国家的决心,民勤人守卫家园的信念,都在这两句话里。
生态移民与正新模式
为了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固有矛盾,该县多次组织实施了境外移民和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县内搬迁移民。但从实施效果看,存在移民成本高、安置地选址难、收入反差大、遗留问题多等困难和问题,生态移民未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进行移民搬迁,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民勤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固有矛盾,努力破解加快发展与维护绿洲生态安全难题的出路在哪里?
正新村共有9个社,现有耕地2570亩,种地人口161户735人,是湖区重点贫困区和生态恶化区,全村无深井,主要靠河水灌溉。该村地处沙漠边缘,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和群众生产活动的影响,生态日益恶化,水质矿化度升高,土壤盐渍化加剧,次生盐渍化和沙化程度严重。为进一步探索科学用水、调整经济结构、转移人口、恢复生态四个方面协调发展的新途径,2008年,民勤县以正新村三、四、五、六社为范围,建立“沿边沿沙公益性事业移民试验区”。按照“政府引导、公益支持、项目依托、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农民自建”和“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对沿边沿沙区农户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将其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户口,人员仍在原地居住,耕地全部退出耕种,转为生态用地,按照人均2.5亩的标准核定并整体规划,全部种植紫花苜蓿、甘草、菊芋、枸杞等饲草作物和中药材,政府对试验区确定的生态农户每年发放一定金额的生态专项补助。同时,对产业发展进行结构调整,从传统的种植业转变为节水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较高的草畜业,成立专业养殖经济合作社,以增加群众收入。在生态建设上,将试验区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防沙治沙协会”,组建专业防沙治沙队伍,按照试验区内确定的人数,在青土湖防沙治沙示范区内每年人均划给4亩的沙地,统一进行工程压沙造林,逐步实现农民向治沙工人转移,促进试验区内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达到“生态恢复、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目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次社会实践就是在民勤进行,实践方式为调查,具体有问卷调查和走访农户,还有采访典型人物事迹,做志愿活动等等。以上是民勤的基本知识,包括民勤的地理情况,还有沙化原因,以及现阶段的拯救措施等。希望大家看后能对民勤有更多的了解也能有利于本次社会实践的进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2-6-11 10:35:32 | 只看该作者
表示我顶。{:4_246:}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0:3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景行仰者


    你那边那个可是重头戏,等着呢~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6-11 10:4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转身


    正在编辑中。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6-11 10:55:16 | 只看该作者
顶了再看。小超超辛苦了。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6-11 11:12:14 | 只看该作者
我顿时感觉回到高中地理课了...受教了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6-11 11:33:26 | 只看该作者
真好,建议远征队员在出发前都了解多一些,到时候亲眼见的时候会更有感觉与体悟。
资料除了一些比较科学的数据,也可以看一些比较感性的散文什么的,那样去西北就更有人文气息了,感觉会更爽,当年去西南前,我就看了一些与西南风土人情有关的书,尽管现在都忘了。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6-11 11:36:29 | 只看该作者
顶顶顶…可算出来了…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6-11 11:55:45 | 只看该作者
真好,建议远征队员在出发前都了解多一些,到时候亲眼见的时候会更有感觉与体悟。
资料除了一些比较科学的数据,也可以看一些比较感性的散文什么的,那样去西北就更有人文气息了,感觉会更爽,当年去西南前,我就看了一些与西南风土人情有关的书,尽管现在都忘了。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5:1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丁林森


    嗯哪。这个还会有补充,话说你拿手机回复的吧,一下回复两遍~哈哈~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开

QQ|小黑屋|手机版|北大车协|车协主站

GMT+8, 2024-11-22 01:03 , Processed in 0.105953 second(s), 7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