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干货] 在人人上看到别人转的帖子,关于车协的建设,觉得很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1 22:1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赵思越 于 2011-12-21 23:34 编辑

在人人上看到山农的车协转发的,写的很有深度,虽然我没有深入的理解,给大家看一下吧,特别是咱们车协的元老级人物~


这里谈的东西是我对如何把车协做大做强,如何做成一个值得尊敬的社团的一些想法。有一些话我要说在前面,因为存在一部分车协人有这样的看法:车协就一定要做大做强吗?大家在一起玩得开心不就行了吗?(参考墨迹的帖:http://www.qiche8.net/bbs/forum. ... &extra=page%3D2
       首先,我并不认为持以上观点的同学或车协是自私的,是不值得尊敬的。我无权也无意定性他人的价值观。
       其次,我在这里想探讨的是协会走向方面,不是个人。套用墨迹的话:“就个人来说,当然是玩得开心了。”
       再次,我始终很钦佩先圣“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风尚。虽然自己不能完全做到,也明白以后肯定会渐染于社会,但我十分希望我能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尽我所能践行它。所以我觉得一群享受骑行乐趣的大学生聚在一起,应当为使更多的人享受到这种乐趣而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情。而这个渠道就是车协。
       最后,我认为一个车协真正做大做强,应该也是能够让大家在一起玩得开心的。
      
              联动组这个想法,是由我们协会的几个老人和现任会长、部长共同提出来的,包括前会长、前实践部长等重量级大佬。但是《联动组条例》本身是我独自起草的,可以说其中渗透了不少我对协会运作的思考,对协会未来的展望。在经过了会长和车协各部门部长的考察后,基本没有变动,这对我给予了莫大的肯定,十分感谢他们!我希望在剩下的一年多大学生涯中,能够将联动组培育成形,作为我对协会的回报与感激。

大家可以先看看联动组的成立通告和条例:


敬告对外经贸大学全体同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蚂蚁车协联动组已于2011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现将部门条例通告如下:

一、部门简介
1、本部门的名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蚂蚁车协联动组,简称联动组。
2、联动组是在对外经贸大学蚂蚁车协会长和各部门负责人的商议下成立的直接隶属于对外经贸大学蚂蚁车协,接受对外经贸大学蚂蚁车协领导和学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监督的车协下属部门。

二、部门宗旨
1、以对外经贸大学蚂蚁车协的社团宗旨为最高宗旨,为发扬车协文化、壮大车协组织、扩大车协影响而开展各项活动。
2、保持各届远征队队员(包括参加拉练却未能参加远征、在远征之后仍对车协和骑行保有浓厚兴趣的参选队员)在远征之后的联系,加强车协远征队队员、远征队参选队员与车协其他部门成员的联系,建立学校内部没有加入车协、但对骑行有一定心得的同学与车协的联系。
3、协助车协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

三、组织结构
1、联动组目前为“组长——组员”二元结构,现设有组长四人,对组员实行邀请入组制(不接受加入申请)。
2、联动组组长权利与义务:决定联动组组内各项事务;一经决定,则必须负责实施和完成;
3、联动组组员权利与义务:决定是否接受联动组的入组邀请,入组后有权参加联动组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权对组长的工作提出建议或质疑,有权决定退出联动组;一经加入,则务必遵守组规,积极参加活动,完成经与组长商议后决定承担的任务。
4、根据联动组宗旨和发展需要,逐步改“组长——组员”二元结构为“组长——轮岗——组员”多元结构。届时轮岗人员将由车协其他部门干事担任。

四、组织活动
1、骑行活动:
   A、事先宣传:由于联动组活动对象基本固定,所以没有事先宣传,对组员通知到位即可。
   B、计划:
           a、普通骑行:这类活动路线与远征队参选队员拉练活动类似,长度、强度适中,多为单日骑行。我们将着重开发拉练路线以外的路线,并将更加注重骑行与游玩、美食的结合。
           b、挑战骑行:这类活动路线路况与拉练路线类似,为铺装路面,但长度与强度将大于拉练路线。这是为了满足组员们挑战自我的需求。
           c、越野骑行:这类活动将选取北京经典越野路线或者穿越路线,是一项对体力、技术、车况要求均较高的高端活动。为安全起见,这类活动的路线不经组长探路将不会带领组员前往。
           d、以上各骑行活动都必须有一名组长跟队组织。
   C、实施:由于联动组的性质,在实施上应不存在重大问题。如有具体技术注意事项,将在每次活动前具体解决。
   D、总结:由每次骑行活动跟队组长进行活动总结。组员若有游记,则只作为辅助总结。
   E、事后宣传:由组长在联动组自主宣传渠道上进行宣传。车协已有宣传渠道上的宣传则转交给宣传部进行。
2、比赛活动:辅助车协外联部、实践部进行。联动组应做好参赛选手和后援、观看组员的动员与选拔,以备外联部、实践部调动。
3、辅助拉练:
   A、在远征队参选队员拉练活动开始后,于每次具体活动之前做好辅助指导拉练人员的申请和指定工作,以备实践部调动。
   B、做好与每次拉练活动同时间的联动组自主活动,以避免过多组员参加到拉练队伍中造成拉练队伍过于庞大。
4、文化讲座:文化讲座是车协即将开展的一项面向全部在校学生的活动,旨在通过演讲、视频、互动等形式讲述关于蚂蚁车协、骑行故事、户外运动等内容,以宣传车协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所以具体内容将另行商定。
5、勋章制度:
   A、勋章制度是为了鼓励联动组组员积极参与活动而设立的,兼有辅助选拔功能的制度:
                   a、鼓励骑行:精神上,将组员的骑行生活与勋章的授受、收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成就的记录与展示;物质上,每半个学期进行一次勋章评比,勋章数量多者和勋章数量增加量大者将有物品奖励。
                   b、辅助选拔:对挑战骑行、越野骑行、比赛等有人数要求的活动,如果报名人数过多,将结合勋章数量进行选拔。
   B、勋章级别与类型:
                     a、级别:根据骑行路线的具体情况进行勋章分级,不同级别的勋章具有不同的积分等级。细则另行发布。
                     b、类型:短途(400公里以内;地域上只限于北京;该类型内将分有多种勋章级别)
                              中途(400公里——900公里;地域上限于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该类型即分有一个级别)                              长途(900公里以上;地域上限于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该类型即分有一个级别)
                              境外(200公里以上;地域上限于中国境外,包括港澳台;该类型即分有一个级别)
   C、勋章的授予:
                 a、联动组直接授予:适用于对组员未参加联动组时参加的车协正式拉练活动以及加入联动组后参加的联动组正式活动。
                 b、组员申请:适用于组员未参加联动组时的自主骑行活动和参加联动组后的自主骑行活动。由组员提交照片或者文字等相关证明,经组长考察通过后授予。
                 c、勋章申请平台:待建。初步设想通过网络设立一个平台,将组员游记的发布与勋章的申请结合起来。使游记得到分享。

五、工作转接
1、联动组组长换届实行一年一换.
2、下任联动组组长由现任组员在满足“是车协远征队队员且在远征结束后仍然对车协与骑行保有深切感情和浓厚兴趣”条件后,经车协会长、组长、和其他部门部长考察后正式任命。

六、部门条例的修改
1、联动组部门条例非因实际需要不可随意修改。
2、部门条例的修改应遵循以下程序:
   A、由一个或多个组长提出具体条目修改建议或由一个或多个组员提出具体条目修改建议。
   B、修改建议经至少两个组长考察后,如确有讨论需要,则形成修改动议。
   C、四位组长对修改动议进行讨论后:
                                   a、对部门条例一至五项中由字母标示的内容可以直接修改。
                                   b、对部门条例一至五项
中由数字标示的内容要提请车协会长和其他部门部长共同商讨决定修改与否。
   D、完成修改并发布
                                                                                                                                                                                                                     对外经贸大学蚂蚁车协
                                                                                                                                                                                                                          2011年11月17日
      
十月份去石油大学参加高校论坛,在会上看见北林悦野的PPT上有个理事会。随即听到他们会长介绍说,今年刚成立了一个部门叫做理事会,目的是想留住车协的老人资源。之前在我们车协,也已经开了一次会,说要成立一个留住老人资源的部门。所以当时我就跟坐在我旁边的蚂蚁车协的外联部长说,你看,车协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多问题出来了,解决的方式也不谋而合。
回到学校不久就正式说了这个事情,开始运作联动组的成立过程。相信大家看到了,以上的条例就是目前初步的成果。
       说实话,我虽然一直怀抱骑车游天下的梦想,但对于做协会而言真的是半路出家。大一刚来的时候,在学校BBS上发帖说想要骑车去西藏。之后不久当时我们学校车协的会长老蔡就联系到我说要我去车协当干事。但是当时因为别的原因没有答应,而是后来走了一条从远征队进入车协体系的路子。如果仔细看了上面的条例就会明白,远征队除了和实践部联系比较紧密,和其他部门并没有太多交集。而且在联动组成立以前,远征过后远征队员实际上并不处于车协的体系之中。当然这是指车协的工作而言,感情上大家都很好(不过一般也就限于实践部)。
       我大一暑假远征过后就处在这么个状态,而且一直持续到大二暑假远征之后。不过有句俗话叫“多年的媳妇儿熬成婆”,对于协会来说,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有了成立一个这种组织的切实需要;对于我来说,一如既往的对协会的深厚感情和两年来骑车积攒下来的经验教训得到了车协管理者的认可。两边一拍即合,我就这样得到了自大一那次之后的第二次邀请。那还想什么?直接接受咯~

       下面要谈的所有这些都是蚂蚁车协既有或即将进行的实践的真实陈述以及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我对如何运作车协的一些个人想法的综合整理,目的在于供大家探讨和参考。每个高校车协都有自己的独特情况,可能有很多地方和大家的体会相左。但是我觉得,中国的大学本来就很同质化,因而共性是主要的,应该能有不少地方可以探讨,也欢迎大家探讨。篇幅较长,就劳烦各位读者费心了。拍砖请轻拍哈~




由联动组的成立谈开去之一:【骑车的骑车,做协会的做协会——兼而有之者是重点也是难点】
       骑车的骑车,做协会的做协会。记得大一的时候就常听航哥说这句话。可以算是我们车协的一个传统观念了。当时我并不是车协的干事,只是远征队的参选队员。后来远征过后,也算是车协的老人了,对车协很有感情,老是希望不止以老远征队员的身份,而是以车协正式运作的部门人员为车协出力。但是被婉拒过几次。这个时候又有人对我提到这句话,说你喜欢骑车就骑车,做协会自然有做协会的人。那个时候虽然还是挺失望的,但几次下来,也开始思考协会这样做的原因。大二下学期,每次周末拉练之前的会长和实践部部长“永和豆浆小会”,我都以打酱油的身份去“吃东西”,旁听旁听,有时候还插两句话。那时候开始明白把喜欢骑车的人聚在一起,不等于做好车协。而到现在,成为联动组的组长,半路出家进入车协运作团队,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骑车的骑车,做协会的做协会”。
       这个句子我把它分解为两个部分。每个分句的前一半,即“骑车的(人)”和“做协会的(人)”,这是谈人本身的;后一半即“骑车”和“做协会”,是谈制度的。

       先谈关于人的:
       这句话乍看起来好像是说骑车的人和运作社团的人要截然分开,其实不是的。因为如果真是说实际的分野的话,社团首先就不会存在——因为成立社团的那帮人肯定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它的重点在于这两者的概念的分别,也就是有没有认识到组织骑行和运行社团的区别,有没有用与之适应的思维区别指导不同的行为。
       不少人觉得,只要喜欢骑车,大家聚在一起靠兴趣和热情就能做好一个自行车社团(这里我希望大家注意一下我写在最前面的话,此处假设的想法虽然形似,但目的不同)。这就是一种认识误区。我认为高校车协作为学生社团,是需要运作的。这和建一个骑行群,有时间呼朋唤友一起骑一趟完全不同。
       说自行车协会不等于组织骑行活动,是因为协会的范畴远大于组织骑行。首先骑行是包括在其中的,这个部分可能光由一帮骑车的朋友就可以搞定。但除此之外,协会还意味着社团成立的准备、答辩、应付团委和社联、结构建设、成员管理、财务等等等等问题,可以说实际上和骑车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这是所有社团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离开了你的兴趣爱好,还有没有热情去处理这些琐事?离开了骑行活动的思维和经验,还有没有能力去处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认识到这种分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的话,毫无心理准备地真正进入实际操作的时候,出现各种问题而且难以解决就是难免的了。
       对于一个已经存在的社团来说,不能把这两个概念分开对协会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但凡正式加入到自行车运动当中的人,尤其是这种在各高校车协作为主流存在的、以旅行为主要目的的骑行爱好者,比如我,普遍都具有一种广义的浪漫气质,会拥有很多奇特的想法,甚至是大胆的、疯狂地,并且具有实现它们的执行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想法并非全都没有理性支撑,相反可能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只是我认为这种支撑往往是偏重于论证自己偏好的合理性,由于这种偏好在协会内部同时也是其他骑行者的偏好,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赞同这个合理性论证的马太效应。倘若恰好这个论证实际上不利于协会长远发展,而协会中又没有质疑的声音,它就很容易被付诸实施。因此协会内部很需要持不同意见者的声音,也很需要不同声音被正视和同等对待的环境。

       可能有人会怀疑说,自行车协会难道不是只有热爱骑车的人才能参加的吗?如果社团成员不怎么骑车,怎么能做好一个以骑行为核心的社团呢?
       首先从动力方面来看:其实不骑行不等不热爱骑行,因为骑行早就已经不是单纯跨上单车再蹬两脚这么简单了。在现在绝大多数年轻人眼中,骑行是一种符号,它代表着青春、自由、壮行、眼界、经历、友情、热血、挑战、合作等等多种学生时代最被向往的价值的综合。这些同学可能因为时间、身体、家长、金钱等各方面的因素不能经常参与实际的骑行活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些骑行所代表价值的追求。再者,自行车运动在高校拥有广泛的潜在受众,由于对以上价值追求的存在,自行车协会往往能在众多学生社团中吸引住大家的眼球,因而工作也会比较多样。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应到社团,同学们想要通过参加社团工作得到满足的需求,从下至上应为社交、被尊重、自我实现。现在,成为车协的干事往往更能够满足这些同学对锻炼自己、满足荣誉心理、结交朋友的需求。即能够使参与者完成“需求——牵压——付出——满足”的激励链条,那么动力肯定是会有的。
       而从能力方面来看,有很多不骑车的同学具有运行社团的非凡能力,他们是和团委社联搞好关系的能手、是和车行老板砍价的高手、是宣传策划工作的点子王、是聚会联欢时活跃气氛的活宝···还有很多枯燥复杂需要耐心和技术的工作比如做传单海报视频报表之类的事情,所有这些工作同样出现在其他社团里边,跟骑行的关系并不是非常深,这个时候就需要这些人才出面搞定了。就好像一部电影,骑行活动就是银幕上大放光彩的多彩场面,但这光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那些出现在字幕中默默做事的后台人员。     
  但是,协会的工作人员往往是二者兼备的,不仅是骑车的,也是有能力做协会的。这样的结合,不几乎是各高校车协的主流吗?不是比前面讲的两种人的分开更好吗?的确,这也正是我马上要说的“兼而有之者是重点也是难点”,算是我对协会传统的一点发挥。
       首先,正是因为有“兼而有之者”,协会首先才会存在;其次,兼而有之者,正是使协会不囿于“空有社团形式而不具其功能”、不流于“徒有单车名义而丧失其实体”的天平。因为前者只如骑行群而已,后者则如皮包公司,对车协长远都不利;第三,兼而有之者,往往是协会精华传承的重要渠道。以上是其重。
       那何为其难呢?兼而有之者自具而不自觉,或者自觉程度不够。也就是说具有这两方面能力的车协人,没有注意区别处理这两种事务的概念。兼而有之者正因其重,对协会影响既广且大,方更应重视其难。

       总结来说,既有其重、又知其难的人才,就是协会最需要、最应引进、最应引导新干事去成为的车协人。

       现在谈谈制度方面的:
       在制度方面,怎样区分“骑车”和“做协会”呢?我认为就是要明确“车协服务”和“服务车协”。这一转变看似名词的倒换,但其实质千差万别,关键在于将车协视为一个生产部门。“车协服务”就是车协开展的各项活动,是车协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对象是服务的消费者;“服务车协”则是指车协内部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生产服务,其对象是服务的生产者,也就是会长、部长、干事。
       通过这样的形式人为划分生产过程和产品消费,划分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是为了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保证车协活动的精良,避免概念不清而带来的运作困境。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车协人将两者分清并体现到实践中的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干事带一次会员活动,那么这个干事就应该明白他此行的任务是生产服务并保证这个服务产品的质量。换句话说,并不在于自己玩得开心,而是要保证会员玩得开心。这可能需要他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熬夜策划、探路、承担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等。如果他也想痛快玩一次,那么下回别的干事带活动的时候,他可以完全作为服务的消费者参加。

       下面,我以蚂蚁车协为例子具体谈一下我们的做法。
       蚂蚁车协的人员分为三个部分:1、车协本部。即会长和“三部一室一组(实践部、宣传部、外联部、办公室、联动组)”的部长和干事。2、远征队参选队员(参加远征选拔的)与远征队队员(正式参加过远征的)。3、会员
       第一部分很容易理解,几乎各大高校车协都是大同小异的。干事的招新是在秋季学期,并且每个部门都要同等的参与,从众多面试者中选取本部门需要的人才。之后对新干事的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如何运作协会,如何生产合格的车协服务产品,而不是如何玩得开心,如何消费。至于感情培养,也不单单依赖于外出骑车,更多的是平时工作的合作完成以及联谊会、聚餐、一起自习、分享文章书籍和电影等。
       第二部分关于远征队的,不知道各高校车协的形式如何,我们协会的远征活动是相对来说独立于车协的各个部门的,外出拉练主要由实践部来主持,从策划到最后返校都是实践部在做。当然团购车辆、发布游记、若干财务问题之类会有其他部门协助。招新时间也不是上半学期即秋季学期,而是在下半学期。其招新对象不是车协会员而是全校学生。招新之后通过一个学期的拉练活动进行锻炼和筛选,最后选拔出远征队伍。
       第三部分是会员。这个各大高校车协都有,但是可能意义不一样。我们的会员就是普通学生,不需要有车,不需要装备,不需要经验,不需要体力。只需要在秋季学期招新的时候报名,交20元/学年的会费即可。他们所能享受到的车协服务是:周末北京市内骑行(周六周日各一次,事先宣传,通报路线与景点。人数限15人,先报先得。使用自己的车辆,也可由车协提供车辆。车协提供装备,行程单程20公里以内);周三腐败减压夜骑(事先宣传,通报路线和特色餐馆。人数限15人,先报先得。车协提供车辆与装备,熄灯前半小时返校);周四下午自行车骑行教学(事先宣传人数限15人,先报先得。车协提供教学服务、车辆以及装备);车协文化节活动;不定期的电影放映(第一场就是《转山》,哈哈~)和文化讲座活动(准备进行。参见《互动组条例·组织活动》的第四条)等。以后应该还会有新形式的活动展开,比如借鉴了北林悦野等高校车协的义务修车活动。

       这其实是一种对骑行与做协会分开的理念的实践,因为我们发现,会员的各种骑行活动、远征及其附带的拉练活动往往是车协在学校内部一张闪闪发光的名片,很多同学来到车协,就是因为这些活动的吸引。比如在远征及拉练这一点上,各高校车协的同仁应当深有体会。在秋季学期的干事招新会上,如果你问他们想加入车协的原因,来面试的新同学们十有八九会说喜欢骑车旅行,十有六七会提到有关长途骑行的吸引,甚至有的人会提到自己曾做过的自助旅行。这个时候作为车协的部长,应当有十足的理性做到对他们其他方面的全面考察,不能因为这一点就看好他们能做好协会。我们会努力从做协会需要的能力方面挖掘他们,并提醒他们考虑到骑车不等于为车协工作,告诉他们需要“服务车协”。最后的录取也循此思路进行,培养如前所说,也是如此。
       但是会员的招新以及时隔半年后、春季学期的远征队招新,就只强调消费“车协服务”这个方面了,强调骑行带来的快乐、自由、友情、挑战,告诉慕名而来的同学们这些就将是我们要努力提供的。

       可能有同学会问,这样断然的划分,是不是会造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因为过于隔绝而缺乏充足的交流?交流的缺乏会不会造成一些问题?会不会不利于同学们的交际和手足情谊的培养?如果这些问题存在,有没有解决的必要?如果有,怎样解决?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在这个地方再次提出两个概念——功利需要和感情需要
       这里说的功利需要并不是指钱财这个方面,而是指社团实力得到认可、社团荣誉得到拥戴,其实质是在校园中不以私人情感为联结的社交层面的成就取得。其特征是易数据化的、易公开化的。在这个方面,团委和社联举行的“十佳社团”评比或类似活动就是一个评价的代表。会员的数量、活动的多少、表现在投票数目上的口碑等等,这些都是数据化的。而学生对该社团的认知、印象、好恶,都可以在BBS、拉票、口头评论上公开表示。
       与之对比,感情需要则是以私人情感为联结的社交层面的认可。不能数据化,也不方便公开化。它关注的是个人付出是否被认识到,是否被尊重等等。   

       下面来回答那些问题:首先,是否存在那些问题?是的。
       先谈感情需要,这一点在远征队的问题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我们车协这两年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因为远征队员和车协运作部门的干事交流不够而造成的生疏和一些不快。举个例子来说,曾经有干事向我透露,远征队员由于只参加拉练,所以只见到实践部干事在路上的辛苦,而没有见到拉练背后的干事的准备和付出,也没有看到其他部门为能确保拉练顺利进行而做的牺牲。其结果就是经常性的忽视了车协干事的努力,淡化了实践部以外其他部门的存在感。放在学生社团不营利、为自己喜欢的事情纯粹付出的大背景下,这种对干事努力付出的忽视与淡化是很致命的。因为远征队的活动,时间横跨一个学期加一个暑假,参与的人员相对固定,有特定的对象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再加上为之付出,这三个条件就是感情的温床,即使不一定具化到某个远征队参选队员身上,也一定在远征队整体上有所表现。就好像父母养育一个孩子,是不计利益的,是纯粹的感情付出,并不计较是否能得荣华富贵,只求拳拳之心能得宽慰。结果这个孩子却没有认识到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怀感恩之心,试想父母是何等心酸?上面谈的问题虽然程度远不及此,但其内容是类似的。反向来说,有些远征队员由于拉练、远征过程中的交往和了解,对车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想要参与到车协的日常工作与内部娱乐活动中,但是由于远征之后服务关系结束,远征队在官方意义上自动解散,以上的感情需求就不便实现了。考察会员方面,则一般不存在此类问题。因为对象不特定、时间不长久、付出不多。双向都是如此。
       功利方面。对远征队员来说,由于长期相处,深入了解了车协的工作所能带来的收获,如具体技术、人脉、声誉等,会有一些人有想要加入的愿望。反向,车协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远征队员中有社团建设的人才,也需要纳入。会员方面,他们想要游玩与放松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反向,车协提供的服务得到消费与认可,达到了声望、财务方面的目的。

       那么,是否有必要解决?有问题的,即有关远征队方面的,自然是有必要。对于会员方面,目前看来尚未出现明显问题,亦并无解决之说。

       怎样解决呢?仍然是做到自有而自觉的“兼而有之”。
       远征队的相关问题,在以前其实存在惯例、非官方的解决方法。感情上主要是聚餐、一起出游等,这个面比较广,可以涵盖很多人,但实际上并不能经常举行,也无法满足更进一步的需要。而两方面都兼顾的是在拉练阶段从参选队员中通过约谈吸收若干人进车协,但主要还是为了增补远征路上的服务提供者,如队长、技师等。这个面很窄,顶多两三人。在以前协会规模不大的时候,这些方法还算是行之有效的。

       但以上方法只是一种自有而不自觉的修补,而且已经不再适应目前协会的规模了。联动组的成立,代表了目前车协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自觉,而且也尝试着使其适应目前协会的需要。
       总体的思路,主要体现在部门宗旨中,尤其是由第2条阐明了联动组的部门特有任务与服务对象。
       具体的做法:“组织结构”第1条和第4条。第1条的主要目的是要使联动组的服务对象固定化,一定程度避免过多酱油造成的服务分散和资源浪费;第4条是为了使车协本部人员能和远征队队员有制度化的交流渠道,便于在联动组组织的骑行活动与日常工作中加深相互了解和沟通。
                           “组织活动”第1条中的“计划”和“事后宣传”、第2条、第3条、第4条,都是为了增强本部与远征队的联系而设的:由两边兼顾的组长作桥梁、制度化的正式活动、合作程度要求高等等。这里其余条款是为远征队员之间交流而设,这里不论。
                           “工作转接”第2条,这主要是为了在满足某些远征队员在感情与功利上的需求和协会在功利上的需求。


       啰啰嗦嗦这么半天,上面说的东西有很多毕竟是基于我在蚂蚁车协的经历,而蚂蚁车协在高校车协中应该是属于已经成熟的一类。所以很多具体的东西未必适合那些初创不久的协会,但我觉得有些理念应该是值得考察和尝试的的;对于那些成熟壮大的协会,我想这里面能有所探讨的东西应该更多,比如会员制度、联动组等。总而言之,我认为分开“做协会”和“骑车”,分开“服务协会”和“协会服务”,对任何阶段的车协都应当是比较适用的,希望这些能帮到大家。
       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上,“骑车的骑车,做协会的做协会”所代表的分开方案,既然解决了一些问题,就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绝对完美的。但是应当肯定它好的方面。出现的问题是次要的,我们再想办法解决,也就是我在“兼而有之者是重点也是难点”中提出的一些想法和《联动组条例》中本身也正是秉承了这些。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一个正题和一个反题,从中形成一个合题,这就完成了一个辩证过程。吾侪努力二三年,幸能有此小成,应当欣慰而知足。至于下一阶段“由合题而正题,再现反题,再合之”的过程,就留给车协后来人吧!勉旃!





由联动组的成立谈开去之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车协立足之思】
        
       话接前文,在这篇文章里我会用到《骑车的骑车,做协会的做协会——兼而有之者是重点也是难点》一文中提到的相关概念。如“协会服务”、“服务协会”、“会员”等。这些概念可能名称上并不对应于各个协会所用称呼,但细究其意义应当有相对应之人群或事物。恳望考察之后阅读此文!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意在强调新来旧去的无可奈何。其实高校和高校车协也像一座军营,四年本科,两年或三年硕士,就算车协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多大影响、就算车协人在协会中是如何贡献突出,时间一到,就得毕业走人,这便是“流水的兵”。但是我今天想要谈的,重点在于“铁打的营盘”。
       这个问题其实广泛存在,对于初创不久的协会,如何壮大,如何做到“铁打”般立足稳固,永远是热门话题。而对于比较成熟的协会,如何巩固现有成果和进一步发展也是车协人所面临的挑战。       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铁打的营盘”和“流水的兵”均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双重特征。前者的横向是说其坚牢稳固外力不可摧,纵向乃是语其经年不变长存于世;后者的横向则另寻高就甩手走人,纵向则是说人如走马旧去新来。
       分别而言:

       “流水的兵”之横向:
       高校社团生活丰富多彩,和自行车协会的内容有交叉的社团也有很多,锻炼身体类型的、户外类型的等,都在某些方面具有车协所能开展的活动的特征;还有学院级、校级学生会组织,它们往往在学分、锻炼业务能力、搞好和老师关系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还有学习,学业是所有大学生应该重视的问题,不仅仅包括成绩、学分,还往往意味着知识储备、考研、家长干预等内容;还有团委,相信各个学校车协都有过被团委干预的经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围绕着在校学生的生活。以上这些都有可能从车协运作者、车协活动受众两个方面稀释车协的影响,比如吸引走车协干事和车协会员,干预车协活动的开展等。
      “流水的兵”之纵向:
       高校车协不同于社会上的骑行俱乐部,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事的变动更大而且不可避免。骑行俱乐部的管理者和会员,可以做到几年、十几年不变,即使有变动,也往往是单个的,不存在一批人大换血的情况。但是高校车协不一样,因为学制就像是收割机,每四年就要收割一批人走,读研也不过是延长一点而已,并不改变其本质。对于协会管理者来说,刚刚积累起丰富的运作经验就要毕业或忙于考研了;而通过宣传、出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对协会有认知、有认同的受众,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正所谓流水而去是也!


       那么,针对这两种情况,车协需要有怎样的对策呢?
       “铁打的营盘”之横向:
       一、对于“服务车协”的同学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车协干事(包括会长、部长等)。对于他们,要做到坚牢稳固外力不可摧,我认为其核心是“树立强文化”。在管理学上,组织的文化意味着被组织成员认同并信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行为的系统。强文化则是指这个文化被组织成员广泛接受且强烈认同。车协文化之所以是大家长期以来的讨论热点,正是因为它能够影响车协人的行为,而行为则是决定所有计划是否能落到实处的关键。强文化意味着车协的文化深入到车协人心中,使他们相信在车协能收获更多,那么对协会的向心力将足以抵抗大多数因素如其他社团的冲击。而对于那些本身就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因素,比如学业、团委等,强文化则意味着与其达成良性关系,尽最大程度两全。比如蚂蚁车协在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都会组成自习小组,共享课间、题库,一起自习,互相指导。
       那么,这个文化应当是什么?这是一个大话题,我不敢妄言已经全搞清楚了。但是,我确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在整个中国高校层面上,它的核心应当是共同的,这是由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的同质化和高度稳定性所决定的。比如青春、校园、社会关怀、青年责任、经历磨练等等等等。具体到每个高校车协,可能会各有偏重,比如有的偏重于竞赛,有的偏重于公益,等等。
       就整个车协层面而言,文化的树立意味着草创时期车协创建者的理念和他所面临的环境。既然环境是稳定且同质的,那么车协的创建者的想法对文化特色的影响就更显得举足轻重了。因为蚂蚁车协的草创时期离我太远,没有切身经历,所以协会层面上的“树立强文化”我能谈的比较少。
       就如何在每个车协人心中树立强文化,我想套用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论题来解答:知先行重。
       所谓知先,首先意味着做为车协的掌舵者如会长、部长对车协的文化有自觉而深入的认识与总结;其次意味着把这些认识与总结表达给车协的新人。我想这个方面很多车协都有一定的体会。而这个文化,一定要包含使新人相信、而且也确实能,让他们有所得的因素。上文中我引用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乃是因为我相信一个成熟的组织应当是对人性有所洞见的。人做一件事情,必有其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他所想得的。这正是管理学和行为学中激励理论的基础。我也常说我心甘情愿为车协付出,但心甘情愿并不代表没有理由。只不过车协所能给的是和管理学中常谈的钱和升职非常不同的东西(见《骑车的骑车,做协会的做协会——兼而有之者是重点也是难点》一文中“先谈谈人的”一节第六段)。
       所谓行重,根本乃是因为车协的文化从实践中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车协的文化如果只在开会的时候讲一遍,它就始终只是文化,而不是深入行动的强文化。其实蚂蚁车协的全体会并不多,甚至都谈不上例会,可能更多的是以会长——部长为单位和部长——干事为单位的小会。在会长——部长会议上,除了安排具体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决定什么样的理念是我们应该传达给干事的。在部长——干事会议上,则在具体事项上给予干事很大的自主权,部长于宏观上秉持会长——部长会议的精神给予建议指导,以这样的形式将文化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干事通过各种日常工作切实感受到他们的需求的满足,从而建立起对文化的认同和对协会的依赖与向心力。
       而制度的设计乃是为着这些目的来进行的。当前的高校车协,人人尽知制度之重要,人人皆谈建设之主张。但论及意义何在,不少人却只会空谈是为车协之壮大,殊不知车协因何而具壮大之资,岂不惘哉?!
       管理学上对新成员如何学习组织的文化谈到四个方面:
       1、故事:每个协会都有自己的历史,而历史充满了故事与传奇。这些故事与传奇无非是由人与人的行为、行为的对象以及行为的结果构成,车协的老人们将这些故事讲给新干事,实际上也就告诉了他们协会希望什么样的结果,为了这些结果你在面对对象时应该怎样做,而这样做了你也将成为协会需要的人甚至成为传奇。
       2、仪式:每个车协都会组织自己的活动,这些活动从策划到结束都需要干事的全程参与。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的和老人共处,了解了什么是车协人的行事风格及其背后所体现出的哲学,并且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感情。
       3、象征:这个方面最好的体现就是会旗、会徽、logo,新成员喜闻乐见,其承载的文化经讲解后可以一望而知。除此之外,一辆草创时期留下来的破旧自行车、一件协会内部人员人人皆有的会衫,都是承载文化、增加认同的绝佳象征。
       4、行话:每个车协都有一套自己的语言,这个语言只存在于协会内部,外人不经解释不能明白它的意思。这套行话往往包含了不少协会共有的理念。举个例子,“发大招”是今年暑假远征的时候我们车协创造的一个行话,它的意思是说搭车。我们选择用“发大招”而不是别的什么比如“爽一把”来表达,可能意味着在我们协会,提倡全程骑下来即使骑慢点,而搭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解决方案。通过行话的教学,其所承载的文化也就被新干事所习得。

       二、对于“车协服务”的同学
       这里的对象,就是除车协干事以外的全校同学了。在这里,校园就是一个市场,同学们是活动的消费者,而社团则是活动的生产者。同学们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个社团生产的活动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至于学生会之类的校级组织,他们所能提供的东西,车协提供不了,其他社团同样提供不了,所以没有必要将其考虑在内。虽然在单个学生的课余时间投入上和车协会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其实冲突并不明显。因为车协因其性质有一个“先天和谐”的因素。容下再述。
       在这个市场中,车协如何立足呢?如前文一样,我还是要将我的分析建立在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任何一个人的需求,基本类型是以下几种:低投入——低满足;低投入——高满足;高投入——低满足;高投入——高满足。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此处提到的投入与满足,都是从服务的消费者,即车协外的普通同学的角度来说的。
       1、低投入——低满足:       在这里我要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车协的“先天和谐”因素。这个主要是指,自行车因为其普及性,绝大多数同学都会骑,即使不会,学起来也很快,不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很多同学都拥有自行车,虽然档次普遍不高,但做短途骑行并无不可,不需要另行投入装备;一次短途骑行占用时间并不长,比如来回三四十公里的行程半天即可,且出行的准备时间也不长。
       由于绝大多数同学并非自行车运动的爱好者,所以这种模式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蚂蚁车协正是基于这一种模式而开展了到目前为止极其成功的会员(关于蚂蚁车协的会员概念,请参考《骑车的骑车,做协会的做协会——兼而有之者是重点也是难点》一文,“现在谈谈关于制度的”一节第七段)活动。这种类型的活动对于车协来说基本上也是低投入的。虽然因安全考虑车协需要提供头盔,但头盔可以借用车协内部人员的,即使购买投入也不高。可谓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因此除了会员活动之外,我们还拓展了比如远征照片展、电影放映(有关骑行的,比如《转山》、《练习曲》)、车协讲座(远征故事、北京户外攻略等内容)等活动。
       奇怪的是很多高校车协并不举办这种活动。有可能是因为有一种车协需要专业化的观念(说的不对不要见怪哈)。其实这种活动在功利方面给车协带来的回报是很惊人的。而且成本真的很低,非常适合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车协举办。
       2、低投入——高满足
       可能有同学看到这个类型就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不符合市场规律。但是我要说,这却是非常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这里的角度是站在普通同学,即服务的消费者这个方面而言的。这表明实际上这种模式是存在操作空间的。
       比如蚂蚁车协的会员活动就有向这种方向发展的趋势。我们专门为会员活动购买了10辆捷安特oyea 1.0,如果报名参加活动的会员不是骑自己的车,那么只需要另付五元就可以使用这些车。懂车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不是什么好车,但是对于普通同学来说,这已经是高档车了,而且骑起来的感受会明显好于永久、陆地统之类。再比如我们举办的“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路线征集投票活动,只需要普通同学设计一条线路,并通过初选,再最后十选二的网上投票中胜出,第一二名就可以获得《孤独星球》系列和一辆自行车。       以上对于普通同学来说都是低投入——高满足的典型。其收到的功利方面的回报比如宣传、口碑等是十分惊人的。
       但是这种类型不太适合发展初期的协会,因为这对车协的资金和外联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大型车协可以参考之。
       3、高投入——低满足
       这个类型才是真正不可能的。因为它完全不符合服务消费者的需求理论。如果勉强举办,可以预见将会对车协的声誉造成巨大影响。
       但这个类型的分析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反面而言,它实际上是失败了的“低投入——低满足”类型和“高投入——高满足”类型。这警醒车协人一定要注意成本的控制和服务的质量。
       4、高投入——高满足:       这个类型主要适合两种活动,远征和竞赛。它们都意味着时间和财物的大量投入和奖项、向心力、协会感情、能力锻炼等的高度回报。还有一点就是这二者的投入过程同时也是满足过程,比如为了锻炼体力去爬山,是投入,但同时也是对出游的一种满足。
       在这个类型中,我建议大多数车协采取远征为主,竞赛为辅的态度。原因如下:一是远征更符合绝大多数普通同学对自行车运动的认知及其价值的认同。在目前的青年人当中,大多数对骑车游历抱有更高的期许,318国道进藏的泛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是竞赛的满足带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你投入很大,但由于多种因素可能并不能在竞赛中取得自己期望的成绩。三是相较而言,竞赛投入高于远征投入的可能性更大。四是远征独有的满足较竞赛独有的满足更多,比如情谊、景区、社会交流能力、见闻等。
       以上四种类型,以目前蚂蚁车协活动的参加人数及其增长情况来看,可以粗略套用战略管理中著名的波士顿矩阵:      




        
       高投入——高满足对应于现金牛产品;低投入——低满足对应于明星产品;低投入——高满足对应于疑问产品;高投入——低满足对应于瘦狗产品。什么该重点培养,什么该保持,什么该舍弃,一望而知。只不过要注意的是疑问产品在这里对应得并不契合,因为实际上这种活动是很火爆的。我将其对应起来是看中了“疑问产品”这个名字,意在提醒车协人注意成本,不要因为大众喜欢而造成车协的资金问题。

       我用需求与满足的关系讲了这么多,还是想强调:成熟的组织应当有对人性的洞见。车协的活动,本质上就是服务,而服务是为了满足需求的。理想梦想奉献之类固然重要,但没有这个意识而空谈,对于做大做强一个协会并无益处。       
还想告诉大家一点,那就是自行车协会并不是一定所有活动都要和自行车有关才能吸引同学的加入。只要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其他与自行车相关性不大的活动并非不能开展。但是这一点不能过度发挥,否则失去特色对一个社团而言也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在其他领域,别的社团往往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在其竞争下很难生存。所以如果有其他类型的活动想要拓展,比如讲座、放映电影等,最好是与自行车运动相关的,并且最好能与其他社团合作进行。

       三、二者之综合
       文化行于协会的内部,服务提供于协会的外部,这是两个分题。但要进行下一步的升华,则必须将二者合为一题。
       要点有二:
       一是服务提供于协会内部。前来参加车协的人,加入的原初目的正是想获取种种活动的便利。否则的话就不会一再强调需求理论的重要性,也不会写这么多如何转变新干事观念的文字。
       上一篇文章在讲服务生产与服务消费的划分时提到过这一点,说干事作为服务生产者,如果想参加什么活动,可以在其他干事组织这个活动时纯粹作为服务消费者参加。
       其实这正是我在这一点上的主要想法。分题中着重讲的那些东西,往往是新人在加入车协、了解车协,明白车协的生活能带来什么之后而增生的社交、被尊重和自我满足的需求。但并没有提到他们原初目的的满足。因而服务提供于协会内部是很有必要的。
       可能有同学会说,这不正是车协一直在做的吗?是的,对于蚂蚁车协来说也不例外。《骑车的骑车,做协会的做协会——兼而有之者是重点也是难点》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综合。不过那里的重点放在了车协人角色的定位和联动组方面,而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这种需求也应置于车协文化内部
       另外一点是文化推广于协会外部。这一点的必要之处和可行之处都在于骑行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扩展。自行车协会的文化既然基于骑行,那么车协所能代表的东西也就随骑行概念的扩展而扩展,不再单单是一群人踩自行车了。我们应利用这一点,也应该主动维护这一点,将车协的文化推广出去。而这个推广的渠道就是车协举办的各种活动。
       上学期我们学校十佳社团的评选,国贸学社在文化这一点上的评分压车协压得特别紧,这正是我们文化推广做得不够的表现。这学期我们把文化讲座、电影放映等活动提上日程,也正是想在文化推广方面作出努力。明年联动组的活动,很重要一点就是在这方面帮助车协本部做好相关工作。
       除这种纯文化活动之外,最吸引人的骑行活动也要体现出文化的推广。比如会员活动中,有些骑行参观环保体验馆、瞻仰名胜古迹之类的路线,就不要只是带他们骑过去玩一趟,最好能告诉他们车协这样做的原因,即车协的文化是关怀社会的。以此为例,其他活动也可以仿效。
       如果文化得到推广和认同,那么广大同学与车协的关系将会比服务生产者和服务消费者的关系更近一层。车协的服务将会不仅被消费,还会被尊重,甚至会被追逐与模仿,形成品牌效应。就好像苹果公司一样,它不仅被大众看做一个电子产品生产商,还被看做科技改变生活这个人类理想的践行者。
       这样,对于车协拥趸者的增加,对于车协人在社交、被尊重和自我实现上的满足,对于车协今后的发展,都将是十分有利的。

      “铁打的营盘”之纵向:
       前面谈到学制的负面影响及其不可避免性,但学制本身也包含着能够做到“铁打的营盘”的因素。那就是它使在校学生以一年为单位逐级更替,它使得每个入学的人能够上承三届、下有三届,和他们分别有一年、两年、三年的共处时间。车协作为在此学制下学生组建的社团,也必定具有相同的特征。前文之负面不可避免性,此时就成为了我们可以利用的正面不可变更性。
       怎样利用这个正面因素呢?
       对于“服务车协”的人员来说,重点在于文化的传承。传承的过程其实和文化在车协人心中树立的过程是同一的,也就是前文所谓“知先”和“行重”。 很多细节可以参考前文和《骑车的骑车,做协会的做协会——兼而有之者是重点也是难点》一文中提到的协会内部人员交流的部分。而这两点的统一是在车协老人身上,言传身教,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因为对于新干事来说,老人的形象展示了什么是若干时间后自己的形象,如果他们选择留在车协的话。
       所以既然学制给了新人老人共处的时间,大家就应该充分的共事和共处,不要人为地再将其割裂了。举个例子,有些时候作为会长或者部长的老人可能会觉得,比较大的事情在做决策的时候没有必要叫上干事,只需要做好决定,然后交给干事去做就可以了。我认为这种看法对于文化的传承其实并不好。让新人老人一起参与决策的讨论与制定,对于新人对车协文化的理解、接受和运用,要远好于做好决定再告诉新人这个决定的意义。
       对于“车协服务”的人员来说,是要通过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优质服务,来建立车协活动的品牌。这也是利用学制的做法。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学院的新老生见面会上,新生提问说我们学校有什么社团是值得关注和参加的时候,老生都回答说:“车协啊,我觉得他们的活动太棒了!”,这将对车协会员的吸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所以纵向归根结底是要做好横向,在车协内部构建对文化传承行之有效的制度,在车协外部打造广为人知的服务品牌。再由学制自动完成口耳相传。
      “流水的兵”既然是不可更改的,它就不是一个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车协生存其中的环境。打造协会自己的“铁打的营盘”,好好利用它,车协定能立足而且壮大。




由联动组的成立谈开去之三:【关于联动组勋章制度和鼓励车协人上远人的一点想法】       
          实行勋章制度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多骑行和能够方便定期开展比较高层次的骑行活动,比如竞赛、穿越等。鼓励的作用其实和远人、东方红的勋章制度的作用大同小异,是资历和荣誉的认证。而且有条件的协会还可以有物质上的奖励,比如条例中的“5—A—a”。
       而后一条是考虑到车协的发展越来越壮大,在这种高层次上有需求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大部分尚处于自己出去玩的状态,协会开展此类活动的精力和能力也比较有限。所以想通过利用老人的力量来开展。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报名的人数比较多,但是水平无法保证同一,或者客观上有所限制。比如竞赛,可能有每校限报×人的限制,又比如穿越,人数太多会造成很多不便等等。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作为一种辅助选拔的手段,见条例中“5—A—b”。
       既然有勋章,就涉及到申请。但是目前看来,如果只是私人向联动组组长申请,可能会因为缺乏展示平台而导致勋章的荣誉资历功能和联动组公信力的缺失。因此条例中提到有建勋章申请平台的想法,见条例“5—C—c”。后来我在远人逛,发现其实远人不就是一个已经搭建好的平台吗?联动组的成员如果想要申请勋章,就可以直接发到我们车协的版块,并注明申请意图,然后由联动组组长通过回帖的方式告知是否通过申请,并将每人已有的勋章公示在一个帖子中,随时更新。这样一来,   1、这个平台得以搭建。2、勋章授予者并不需要论坛技术上和权限上的支持,而只需要有发帖和回帖的功能,就可以授予。3、活跃了学校车协在远人的版块。
      可谓一箭三雕。
      这个想法推而广之,如果这个勋章制度在多个高校车协得到建立,并且通过某种方式不局限于类似联动组的组织而是覆盖到整个协会。这样一来,每个协会在远人的版块都会不时有更新,那么远人现在多个高校协会版块沉寂的状况就会有所改观。
      要做到这一点,每个车协需要:1、建立某种可行的勋章制度。可行是指它实际上具有回报功能,也就是说勋章多的人有切实好处可得。这个好处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荣誉的。
     2、将勋章的申请渠道限制在远人部落上本校的版块。这样一来要申请勋章就只能上远人发帖,别无他法。
   3、勋章的授予简单,比如回帖或发帖授予、公示,不需要远人部落在权限上和技术上进行更新。
     从明年开始,蚂蚁车协将在这点上进行尝试,预期届时会有蚂蚁车协联动组组员不时来远人部落发帖申请。
     我在此发出倡议,希望兄弟高校车协也能有相关尝试,让远人部落大大地活跃起来,真正做到以网交友、以车会友。
   







      这篇帖子里面谈到了很多,很多很多,几乎包含了协会上层建筑里面的方方面面。从最根本上来说,骑车的人和做协会的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直困扰很多协会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价值观在逐渐地改变,自我价值的标榜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协会受到了“黑太阳”思想的影响,这对于协会的发展是致命的。
      简单说一下“黑太阳”思想。这个词是我在哈尔滨的时候和几个车协负责人聊天想到的词语,黑太阳思想是这样的一种思想:做车协一切都以“玩”为重点,不去做协会建设,不去关系制度建立,不去考虑对外联系,一切地一切都要先让车协会员玩的开心。主要表现为经常组织骑行活动,活动的组织大多数是以“圈子”的形式,即老人带几个新人出去玩,没有路线勘定,没有队形保持,没有活动记录。大家都是散兵游勇般的去玩。这就是“黑太阳”思想。迄今,就我接触的车协中,黑太阳思想已经导致很多协会没落了。

      车协不能提倡黑太阳思想,作为一个协会,它更是一个从头到脚都需要完善的人的集合。大学生社团就是一个很好的让大家接触社会的平台,通过车协,大家不应该仅仅学会如何玩得开心,更应该学会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人和人直接的差别就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

      车协服务和服务车协的想法,很好地诠释了车协做事的方式。社团就是一个公司,它提供的是两种产品,一个是对于学校普通学生的服务,也就是活动。另一个就是对于车协内部人员的培养和锻炼,也就是文化。
      同时应该补充的一点是,我们服务的目的是什么。除了让大家玩得开心以外,还应该达到两个目的:
      1,培养新人。通过所有的活动来逐渐培养新人,车协的活动也应该围绕着新人来开展。在做活动的同时应该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新人。
      2,宣传文化。通过车协向外的活动来向全校师生乃至社会来宣传自己的文化。大家先是被自行车运动所吸引,但是在活动的同时,他们也要深深地感受到车协特有的文化,让他们感觉这个协会不是一群只会玩的淘气小孩儿组成的。这群人真正是有了一些思考,有了一些沉淀。

我的一点看法
首先,咱们的车协和他们的车协有所不同,感觉我们的车协在骑车的人和办协会的的人之间结合的很好的,也看到过车协的许多人,为了制作海报视频熬夜学PS、FLSAH,协会可以以骑车的人为主,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举起来,然后办协会的问题,可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但车协也需要专门的事务性的人,特别是在车协逐渐做强做大了之后
第二点,感觉如何留住会员确实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来到车协的几个月来,感觉认识的老会员一般都是车协的管理层,而其他的一些老会员在大一过后便不再参加协会的活动,每个协会都是几个大二的学生领着一群新生在玩。
第三点,关于文化的传承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真的一点不错。眼看着2011就要结束了,2012年,新一代的车协人就要接过车协的大旗来了,对于我们是一个考验,对于大学生社团,有很大的流动性,所以,社团的文化必须要好好传承下去,在上一次的高校联盟上也有几个学校说过,他们原来有车协,也曾经辉煌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后继者的种种原因,车协就消失了,只好现在重新组建。很庆幸,在山大,车协一直再走下去,并且走的很好。总之,我就是想要表达一点,车协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并且要不断向新人们灌输,(这点我们车协做的也很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这种文化的意义,让他们继续传承下去,这样,才会有车协的长盛不衰。

谢谢旺旺指导啦~还有很多话想说,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哎,工科女生的烦恼~熄灯了,睡觉啦~
2#
发表于 2011-12-21 22:18:15 | 只看该作者
我没仔细看,但是读了几段就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咱们的车协发展了八年,应该总结总结了,善于总结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12-21 22:3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记忆 于 2011-12-21 22:38 编辑

好吧。你对外面看到了不少东西,这是远人部落的帖子,具体谁发的还真忘了,曾经给别人推荐过。
建议把自己的想法标明一下,不然不知道哪些是原来别人提出来的,哪些是自己想的
对外交流很重要的一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分析一下哪些比较适合我们吧~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2-21 23:45:44 | 只看该作者
全看完了。那帮学经济的人写帖子读起来蛮有趣,投入——满足模型那段挺有意思。对应他们的联动组咱们协会也有理事会,但是在我看来搞到最后还是依赖于私人关系。上年我们这届主席团曾尝试着完整地建立规章制度,不过最终没有搞起来,大家缺少热情。当时建立规章制度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要固化一些基本认识,从而把大家的注意力从琐事剥离开,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创造性的工作当中。最后一是没做出来,二是我们习惯于手把手地交流、继承,而不是去看章程。去年其实也搞出来一些成果,由于这个原因就晾在那里了。

老谭,把当时的工作整理出来吧!

---------------------------------------------------------》》》
这一段特别吸引我:

我们专门为会员活动购买了10辆捷安特oyea 1.0,如果报名参加活动的会员不是骑自己的车,那么只需要另付五元就可以使用这些车。

再比如我们举办的“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路线征集投票活动,只需要普通同学设计一条线路,并通过初选,再最后十选二的网上投票中胜出,第一二名就可以获得《孤独星球》系列和一辆自行车。


的确是很不错的点子。蚂蚁车协这么做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让协会的服务面向全校同学,那么协会看起来相对草根一些,估计也会得到更大的影响力。很多时候我认为山大的社团内部不错,但是在整个校园的范畴内与社团外的学生缺乏沟通互动。咱们每年也有趣味骑行什么的,但是这个活动看起来不像是为普通同学准备的。我们其实很需要一些活动和整个学校沟通,车协的服务对象其实不只是会员,还有整个学校的老师同学。

啥时候有空可以搞搞brain storm,我觉得这个方向可以拓展一下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2-22 12:44:5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远人论坛的帖子  一个叫赵楚也叫赵秋泽的人发的 http://www.qiche8.net/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416当时看了就觉得很好  关于“老人资源”的想法我们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我是只看到问题了 没有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联动组的想法很不错

另外 下学期我想在车协找人成立车协视频制作组  以前的前辈们搞过  出了一些车协的好视频 希望大家关注点这个问题

4楼海东的brain storm建议很不错
本楼点评(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1-5 12:51:13 | 只看该作者
车轮滚滚向前,前进势不可挡

本楼点评(3)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开

QQ|小黑屋|手机版|北大车协|车协主站

GMT+8, 2024-11-22 09:26 , Processed in 0.105129 second(s), 6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