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严海东0803 于 2019-6-8 15:27 编辑
魔都新闻之【艺起骑车】栏目
魔都作为我国艺术阵地的前沿城市之一,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展览在上海开展,小分队除了日常骑车、吃饭活动等等之外,探寻艺术之趣也是日常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此栏目开播之前,已更新过上海车展、上海博物馆通票等和艺术、展览相关的内容。本着统一规划新闻贴的目标,我们创建了【艺起骑车】栏目(其实就是我意淫的),后可将文学、艺术、展览、相关等新闻内容收入该栏中。
Vol.1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挑战的灵魂》+《设计为何》+《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陈福善》
前言:5-6月,是各院校毕业展览集中展出的月份,在花了两个周六看完南京艺术学院的毕业展览后,我在6.2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看心心念念已久的大展《挑战的灵魂》,因为再不去就要闭展啦。趁此机会,约上了魔都的小伙伴,本期展览是我和锦涛两人之旅,其他人太忙啦。
一、《挑战的灵魂: 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
《挑战的灵魂》主要是三位艺术家的联合展出,简短介绍下各位大佬:
1、伊夫·克莱因,(1928-1962)法国艺术家,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杜尚(Marcel Duchamp)和博伊斯(Joseph Beuys)一起,并称为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艺术贡献最大的四位艺术家,各位艺术家的成就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百度吧,总之是艺术领袖级别。
他的理念就是:只有最单纯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所以他的经典作品都是纯净的颜色,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国际克莱因蓝(IBK),艺术家本人合成的一种超纯粹的蓝色,申请了专利。
2、丁乙,(1962-现今),中国艺术家,是上海美术学院的教授。作品都是以十示(十字)为主,花了30多年《十示》了,他画的十示千变万化,但是又很和谐,看不懂但是觉得很厉害,有种感觉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了,丁乙被誉为中国抽象绘画的先驱和先锋。至于为什么是将十示作为自己绘画的标志和语言,是因为丁大师最开始工作的时候是分在上海玩具厂做玩具包装,包装在设计的时候,一些基础的结构处理位置都是用十示标注,大师认为这是一个最简单但是又是最准确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思想。
3、李禹焕,(1936-现今),韩国艺术家,生活在日本,也是日本著名的多摩美术大学的教授,物化主义的领袖。这位大师先前了解不多,看展之前简要查了下资料,他是日本“物派”主义这个艺术流派的代表。什么是“物派”?百科如此介绍:日本“物派”作品以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为主要特征,尽可能避免人为加工痕迹,并且采用极端单纯化的组合手法。创作者希望通过将表现内容降至最低限的手法,来揭示自然世界“原本状态”的存在方式,从而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的“真实性”,以此表现日本式的感知方式和存在论。
观展感受:
1、展览的名字取得恰如其分,三位在起始之初都是挑战当时的艺术权威,却毫不示弱,开创出全新的艺术风格与流派;
2、真正的艺术家不仅仅展示作品,而是通过作品传递自己的理念;
3、艺术家的作品通常都是系列化,整体都贯穿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4、克莱因的脑洞真的很大很大,而且积极地把自己幻想的东西付诸实践,精彩的人生(虽然只活了38岁)!;
克莱因作品:
(克莱因著名作品之一)《无题单色蓝》(国际克莱因蓝76号):
《蓝色星球》(星球雕塑7号)
《跃入虚空》,1960年(在毫无保护措施下从二次楼跃下,克莱因想了解飞机失重时的感觉)
丁乙作品:
《十示2018-8》
《十示2018-2》
李禹焕作品:
《对话》,2018
《关系项》
《从线开始》,1975年
二、设计为何:托尼克视觉设计展
前言:设计为何是当代艺术博物馆在自己的工作坊展出的展览,而托尼克是由设计师妮基·冈尼森(Nikki Gonnissen)、托马斯·威德肖温(ThomasWiddershoven)于1993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创立的知名设计团队。他们先后受启于后现代平面设计思潮与索尔·勒维特的观念艺术,注重设计观念的直率的表达。展览的主旨是表达与回答: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媒介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的本质与意义,以及设计工作者当今的身份现状。展览分列了若干不同主题,展示了不同主题下的一些视觉设计。具体看图吧
观展感受:
1、平面设计充满了社会力量,好的平面涉及不仅能抓人眼球,更重要的是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每个人。作为视觉传达设计毕业的我对这个展览充满了好感,更加激烈了我,要做有意义的设计,而不是单纯追求视觉。
2、在展览中也可以看到视觉设计随着时代和媒介的变化,日趋由静态变为动态,也揭示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三、陈福善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
前言:Luis chen 的展览是意外之喜,也是第一次听说和看见他的作品,真不愧为鬼才。从官网摘了一段对大佬的介绍:陈福善原籍广东,1905年于巴拿马出生,五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他自幼便对绘画怀有热忱。陈福善虽未受过系统的艺术训练,却通过学习海外函授课程、翻阅外文艺术杂志、参加艺术协会及文化活动、撰写艺术评论等方式,摸索出了独特的创作之道。本次展览将其艺术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观展感受:
1、禁锢自己想法的只有自己本身。
2、非科班出身但是做到最好,陈老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3、感兴趣就去做咯,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没人一开始就会。
[size=0.83333em]四、埃莱娜·比奈:光影对话三十年前言:因为非摄影专业,对专业摄影师了解不多,这位摄影师的也是第一次听说(小伙伴如果有比较了解的可以向我们科普下哈),可免费参观,所以我和锦涛就进去看了,作品以建筑摄影为主,摄影作品很具有平面感(注重光影变化,图形化的表现方式,建筑看起来不像立体建筑)。
观影感受:
无(接下来把话筒交给高锦涛同志)
|